返回首页

七碗茶流程讲解?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20 08:35   点击:14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七碗茶流程讲解?

七碗茶流程的讲解

第一道:净手在给客人斟茶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管你手上有没有脏泥,一定要先净手,更要让客人知道你洗过手了,这不仅是一个喝茶卫生问题,更是表现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第二道:烫器在为客人正式泡茶之前,主人还必须要进行的步骤便是“温器”,即将泡茶的一套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卫生的需要,也是为了给茶具预热,使茶的味道更香浓。更重要的是,让客人看到主人的用心。

第三道:请茶在茶道里,人们往往将第三个步骤称为“马龙入宫”,即将茶叶放到茶壶里。虽然过程比较简单,但从这个名字,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茶道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重。

第四道:洗茶在正式泡茶之前,一定要先经过“洗茶”这一步骤,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清洁茶叶表面的杂质,让客人得以放心的饮用茶水。

第五道:泡茶前面几个步骤,可能大家平时在斟茶的过程中,都能做到。而泡茶这个步骤,一定要注意,正式泡茶之后,在倒入沸水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壶嘴“点头”三次,这也是茶道文化里所谓的“凤凰三点头”,以示向客人致敬。

第六道:拂盖这个步骤,体现的是主人的用心。“拂盖”的意思是,泡茶时,沸水要高出壶口一点,然后,主人要用壶盖拂去漂浮在上面的茶沫儿,防止客人喝茶时喝到漂浮着的茶沫。

第七道:封壶“封壶”指的是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这个步骤为的是保存茶水的浓香,保证客人的口感

二、古代归隐于市的人有谁(不要太常见的)?

卢仝,19岁便归隐少室山,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哦,邻僧赠米;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被尊称为茶仙。茶道创始人,最有名的为《七碗茶歌》。还要其他的不了?真要全部写下来太多了。

三、国学经典《七碗茶歌》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诗人卢仝(公元―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大兴)人。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写的《七碗茶诗》(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七言古诗,被世人称为茶之千古绝唱。诗中反映封建帝王为了个人奢欲,当春惊蛰节时,驱使茶农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阳羡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的无限情趣。历代诗人的咏茶诗很多,但卢仝这首诗堪称是咏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卢仝也因此诗而传名于世。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这一部分,写的是军将送来孟谏议的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阳羡即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阳羡茶即阳羡紫笋茶,此茶经陆羽的发现和推荐,自唐肃宗时便正式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月团”喻指茶饼。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是第二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破孤闷;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四、读诗笔记#茶#《七碗茶》

我个人一直觉得该诗的作者一生经历非常奇葩,所以除了爱茶,还爱诗词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诗笔记。

茶友们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中描绘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状态,描述了茶给他带来的身心感受,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卢仝,号玉川子,是 初唐四杰 之一 卢照邻 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 谏议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 宦官专权 ,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 张籍 、 孟郊 、 贾岛 浑在一起,成为唐代 韩孟诗派 的重要人物。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我原以为卢仝是一位隐于野的隐士,人生会有一个圆满的隐士结局,不想却非常出乎意料的死于非命。

卢仝虽是一介布衣,却因出身名门且有才情,还是经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谁料发生 甘露之变 时,卢仝恰巧与宰相 王涯 的几位幕僚在相府的书馆中吃饭,于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来行捕,卢仝说:我是卢山人,和大家没有结怨,有什么罪?官吏说:既然是山人,来宰相的宅院,难道不是有罪吗?仓促忙乱中卢仝自己也不能辩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被牵连诛杀。

好友 贾岛 有《 哭卢仝 》诗:“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谁来追。”

卢仝的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 在他的论诗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评 卢仝 :“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 元好问 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这可能也是虽然卢仝现存诗103首,但是除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诗词爱好者对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书法作品后面既是卢仝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全诗,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iz,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iz”拼音:bèi léi ;释义为蓓蕾。本诗中喻茶之嫩芽。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苏轼爱茶,熙宁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美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