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元代茶叶废团制散(朱元璋为什么废团茶改散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3 09:44   点击:20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朱元璋为什么废团茶改散茶

1、历史文化不同

我们上面就说过,团茶兴起于宋朝,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的一种茶,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才慢慢出现了散茶。可见,团茶和散茶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现的时间不同,团茶出现得更早,是宋朝的文人墨客最为喜欢的,而散茶到了明朝才开始慢慢兴起。

2、外形不同

若是团茶和散茶最直观的区别,那就是外形的区别。团茶是一种紧压茶,在加工好之后,会经过紧压做成圆形,外面用纸包装包好,包装上面一般会刻有龙或者凤的图案。而散茶则不同,它就是我们现在所喝的普通茶叶,并不是成团的。

3、消费者不同

团茶看起来是比较高大上的,光是看包装只上门印有的龙凤图案就知道,所以,喝团茶的大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或者家庭富贵的人,而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一般就只能喝散茶,因为散茶价格相对更加便宜,所以更加大众化。

4、喝茶方式的不同

从喝茶方式来看,散茶更加方便一点,平民百姓做完功夫回家,煮一壶水,取即可散茶投入杯中,注入水,就可以慢慢地喝茶解渴。而团茶则不同,因为是紧压茶,在泡茶之前,我们需要用茶刀来撬茶,一般的新手根本就撬不开上面的茶叶。

2. 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

明代以前的茶叶不象现在的铁观音散茶,而是砖茶、团茶,称块状茶,饮茶也不是象现在的铁观音一样的泡茶,而是用“煮”的方法,或叫“煎茶”,茶艺上叫“点”茶。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才出现散茶,饮茶方法也由“点”茶演变成“泡”茶。我们现在通行的“泡茶”的说法是明代才出现的,清代才开始广为流行。

3.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团茶

茶叶加工是指通过不同手段和方法,使茶青含水量从75%—80%下降到8%以内,完成内含物的生成转化和积累,锁定品质,以利于耐储存保管。茶叶加工,究其本质是茶青的失水过程。

  “神农尝百茶、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炎帝神农氏早在5000年前发现茶叶。茶叶利用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晾晒收藏。于是,远古时期的白茶由此诞生。白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原始、最古老的茶类。白茶的失水过程比较缓慢,一般需要30—72小时,通过空气对流和阳光晾晒挥发水分,受自然条件影响,失水过程时快时慢、时断时续,造成白茶品质不稳定。

  唐朝发明蒸青绿茶。据陆羽《茶经》记载,其制法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加工周期一般在24小时之内,采之后摊晾缓慢失水,蒸之、捣之、拍之不失水,焙之为快速失水。公元1391年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之后徽州比丘大方发明炒青绿茶。炒青工艺更简便,加工周期一般在20小时以内,增加杀青加快失水进度。不论蒸青、还是炒青,加工时失水速度快、停顿时间短,茶叶品质稳定可控。

  明代以后发明黄茶,工序包括摊晾、高温杀青、初包闷黄、初烘、复包闷黄、足烘等。闷黄时茶坯在水热作用下,促使非酶性的多酚叶绿素等成分氧化,减轻茶叶的青味和苦涩味,形成黄色。黄茶生产周期为2—5天,初包和复包不失水,失水过程走一站、歇一站,品质把控有风险,容易失鲜或做成黑茶。

  黑茶工艺繁琐,工序包括: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做成毛茶;精制筛分等级;泼水渥堆发酵、干燥做成半成品;蒸汽蒸压成各种紧压茶、再干燥。渥堆是黑茶的核心工艺,渥堆时在微生物发酵和湿热反应的共同作用下减轻绿茶的青味和苦涩味,黑茶生产周期长达数月,以普洱为例,仅渥堆发酵就需要49天,失水过程反反复复,品质很难把控。

  红茶的生产工艺:鲜叶经摊晾、热风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毛茶。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摊晾缓慢失水、热风萎凋和干燥快速失水,中间的揉捻、发酵不失水。红毛茶的生产周期为20—36小时,期间酶促反应剧烈,品质变数大。

  乌龙茶基本工序是:晾青、晒青、摇青后,进行杀青、揉捻、干燥。晾青缓慢失水,晒青快速失水,摇青促进失水。在酶的作用下,茶叶内含物逐渐转化、生成、积累,苦涩味减轻,花香果味变浓。之后的揉捻不失水,杀青、干燥快速失水。乌龙茶生产周期一般为20—36小时,失水时慢时快、时断时续,工序复杂,极难把控。

  茉莉花茶一般以绿茶为原料,为增加花香和茶叶浓度,减少苦涩味,加工过程中多次窨花吸水、干燥失水,反反复复。

  人类在探索茶叶加工、去除茶叶苦涩味的道路上走得很艰辛、很曲折,到底什么是最好的加工方法(最佳的失水过程)?笔者以为应化繁为简,在传统白茶工艺基础上,研发活性走水萎凋技术,控制茶青持续、均匀、不间断失水,使内含物生成转化彻底,积累到达顶峰,营养卫生、轻松环保完成茶叶加工。中国茶文化粲如星河,各地名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4. 明朝废除团茶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元代虽开始饮用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

明代引用的茶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陶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白瓷茶盏来衬托,更显清新雅致,悦目自然。

茶壶在明以前就有,当时称为“注子”、“执壶”,只是用来煎水煮茶的。关于茶壶的质地,明人坚持陶器为上的观点。关于茶壶的形制,主张以小为贵。

作为茶饮主要工具的茶盏,在明代的重大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一盏、一托、一盖的三合一茶盏,就成了人们饮茶不可或缺的茶具,这种茶具就被称为盖碗。

明茶具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景瓷始于汉而兴于唐、宋、元,盛于明。

景瓷的特点是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当时把这种白瓷称为“填白”,陶瓷史上称为“甜白”。景瓷中的青花瓷茶具,更因淡雅滋润,成为国内外茶人的珍藏,还作为友谊的使者远销国外。

景瓷按制瓷工艺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别。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红瓷,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 间用釉里红 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釉上彩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进行彩绘,然后再以700~900度的温度烘烤,使彩色不致脱落它包括釉上单彩和釉上多彩。

斗彩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而成的画面。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可分成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以及多种色泽于一器的杂色釉。

明代景瓷业的生产繁荣,在原有青白瓷的基础上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钧红、祭红等名贵色釉纷纷出现,用来装饰茶具和日用瓷器,使得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的茶具成了珍贵之极的艺术品。另外数量庞大涉及面广的外销瓷,为中国博得了“瓷器王国”的美誉。

彩瓷: 使用含铁、铜和钻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图案,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是对金元时期彩瓷品种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钧红: 因它最初为宋时河南禹州钧窑(现河南禹州市)所烧造,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

祭红: 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明代茶具艺术的突出成就不仅表现在景瓷方面,更值得赞美的是宜兴紫砂茶具。陶壶与陶盏的创制与普及,使茶饮艺术升华到了修身养性、淡雅处世的最高境界。欣赏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造就了紫砂精品的无限风光和非凡成就。

真正使紫砂壶走上艺术道路并发扬光大的人是弘治年间的供春,供春原是一个家童,当时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适逢和尚在制作紫砂壶他就偷偷学习技术,制出了紫砂壶,他做的壶造型精巧,色泽古朴,光洁可鉴,温雅大方,质地薄而坚实,供春也成为点土成金的制壶宗师。此壶传开后,人们称“供春壶”

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号称“四名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明四大制壶高手。所谓制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诸多壶式,就出自他们之手。

随后又有“壶家三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的崛起,特别是时大彬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制壶技术与艺术性的到有机结合,堪称空前绝后。他制作的紫砂壶,壶盖与壶身周圆和缝,吻合紧密,不漏茶味。还有一种叫“六合一家”的壶更神奇,把壶分开,就成了底、盖、前、后、左、右六片,合起来注茶却毫不滴漏,这种高超而神奇的技术只有时大彬才能掌握。后世制壶高手只有清朝的陈曼生能勉强做到这一点,但较时大彬还是相差甚远。

紫砂壶在明代刚一问世就被珍同拱璧,贵如珠玉。紫砂壶之所以有如此风光,是与它自身的所具备的特点密切相关:

1、用来泡茶不是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没有熟汤气,使“茶叶越发醇郁芳心”。

2、茶壶能有效吸收茶汁。使用时间长,壁上积有茶锈,即使是空壶,用沸水注入,也会有茶香散出来。

3、用其泡茶,茶叶不易霉馊变质,有益于人体健康。

4、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即使在冬天注入沸水也不会冷炸,用文火炖烧,不易爆裂。

5、传热缓慢。使用时,提壶不会烫手。

6、经久耐用,经茶水浸泡,手掌摩挲后,不但光泽不损,反而会更加美观。

7、壶的样式繁多,造型古朴别致,实用性与欣赏性俱佳。

总之明代的茶具走向是以淡、雅为宗旨,以迎合文人审美意象为主要目的。在质地上,初次呈现“景瓷宜陶”争锋的局面,但由于紫砂壶的出道时间太短,终无法冲破瓷具的包围圈,到了清代才与之全面抗衡,并取代瓷质茶具,成为品饮场中的主流。

5. 朱元璋废除团茶

唐宋已有散茶但未形成完整工艺,到元朝已有完整工艺,但未普及,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止生产团茶,至此散茶普及天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