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夸奖泡茶的手艺?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11 10:51   点击:7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如何夸奖泡茶的手艺?

说实在的你泡茶的技术真的绝。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

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

温水沏茶,茶叶似枯木静浮水面,鲜有茶香;沸水泡茶,茶叶似入水活鱼,上下翻腾,几经沉浮,最后抵达壶底归于平静,此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芸芸众生若茶叶,如无艰难磨砺,风雨洗礼,经受岁月浮沉,怎能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你这泡茶的手艺真好,还想请你多多赐教

二、关于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这个网站有N多介绍

你可以去看看

三、描述茶叶的词语有哪些 一些用来形容茶叶的词语、成语或者诗句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F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国志・吴志・韦曜》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F以代酒.”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东吴宫中饮茶.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晋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产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F”“长兴 啄木岑,每岁吴兴、沉甓ぬ夭刹柩缁嵊诖,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后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

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一)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盘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客来敬茶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F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m《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F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F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F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