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关端午节的资料!~~~急需~~~~~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14 18:17   点击:2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新闻

2005年6月11日端午节,中韩两国的民俗专家、学者将在北京举行研讨会,韩国的民俗学者希望藉助中国两千年的端午节历史底蕴,共同商议将端午节申报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目前韩国单方面申报成功江陵端午祭。

在端午节的故乡汨罗市,停办了6年的汨罗国际龙舟赛将於2005年6月11日重新开始,共有11个国家参加比赛,包括来自韩国的留学生组成的韩国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於前353年~前335年,逝於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生平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在屈原的名作中常常将君王比喻成美人,自己则为香草,实则怀疑屈原与当时的楚怀王有不可告人的关系,是否为现今所称的同性恋,有待考察。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j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其他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有人根据《哀郢》中「至今九年而不复(郢)」,认为屈原是在郢被攻下9年后(公元前269年)才逝世的。也有学者认为他根本就没见到郢被攻下,早在前283年就逝世了。还有学者认为他是高寿而终,并非自投汨罗江。关於屈原的绝笔作,《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的先后顺序的分歧也相当大。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

离骚

九章

九歌

天问

哀郢

怀沙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蛟,无角为螭,无脚为(S腥巳衔馐枪糯谆仆骋恢性鞑柯浜螅嗪细魇献宓耐继谛纬傻男蜗蟆4的芤芟裕悍缡钡翘欤锓缡鼻痹āS帜苄嗽浦掠辏蟪晌嗜ㄏ筢纾弁醵甲悦褂闷魑镆惨粤笆巍A恢泄让褡魑嫔窬捶睿毡樽鹕小噶梗泄艘沧猿莆噶拇恕埂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於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十四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帝王也称乎自己为「真龙天子」,龙也具有权力的象徵。

钟馗,传说人物,最早见於《唐逸史》。话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去玉笛和杨贵妃的绣番囊,正当值怒时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称南山钟馗,高祖年间应考武举人,但因其不扬落第,羞愤撞殿前石阶而死。蒙高祖赐缘袍陪葬,钟馗化鬼后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忆述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钟馗像,颁布天下。民间亦挂其画像驱鬼避邪。

伍子胥(前526年―前484年)(胥,Xǖ),名员,字子胥,其先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於楚国亦有名声。

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来吴国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

在楚国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谗臣无忌所害,在楚国被囚禁,楚王与无忌以伍奢为人质,要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相救,否则杀死伍奢,其实楚王与无忌欲杀伍子胥兄弟以除后患。伍子胥已料到楚王与无忌的诡计,劝兄长伍尚勿往,要留有用之身为父报仇,可惜伍尚不忍心眼睁睁看到父亲被害,最终亦去相救而被擒。伍子胥逃出楚国后得悉父兄被杀,混出昭关(传说一夜愁白头),一路求乞(后世有将其奉为丐帮始祖),历尽千辛万苦逃到楚的仇敌吴国。

在吴国,公子光以专诸弑吴王僚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其后伍子胥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击败了楚国,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其尸。

后来,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吴王不听,后来便将他赐死。

伍子胥更狂言要家人於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大门上,看越国军队怎N灭吴。吴王夫差极怒,把他的尸首抛弃於河中。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颇高:「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虽然对伍子胥破楚时的所为不满,但认为伍子胥是不拘小节的烈丈夫,不会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终为父亲报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端午节不再姓“中”?

2.端午节明明是我们的 谁也端不走

3.别让屈原恸哭地下!

4.端午节遭遇外国“申遗”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悼屈原

忧国谁能与君同,

天公有情雨蒙蒙。

舍生永垂天问志,

爱民不泯离骚情。

碧波有幸隐忠骨,

青史无意表贤名。

粽抛江水爱君意,

神州千载颂英风。

敬君忠气贯春秋,

忧国爱民谁比俦。

身同青山千载秀,

名共黄波万古流。

情寄天问每凄凄,

心系离骚长悠悠。

鱼虾应不食忠骨,

位列仙班凤池头。

端午节,这个节日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吃一口香甜的粽子外,她还让你想起了什么?在各种洋节日趋火爆的现代社会,端午节是否也像部分传统节日一样,逐渐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粽子的南北风味:

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吃粽子。盛夏闻艾叶香,包上粽子过端午。虽然现在超市里有速冻的粽子,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还是自己动手包粽子,想吃什么口味全凭自己作主,也许一代名粽就会在你的手上诞生。

1.原料的预加工1.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

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3.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2.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25克猪油中炒成金黄色,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3.糯米绿豆瓣: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4.陈皮咸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少许盐1汤匙葱白适量姜丝20根陈皮2块切丝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洗净,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盐、料酒调好,搓在肉条上,然后放入葱丝、姜丝、陈皮丝拌匀。腌渍10小时后,捡去葱丝、姜丝。

5.腐乳咸肉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1汤匙葱结、姜丝适量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料酒、葱结、姜丝调好,搓在肉条上,腌渍10小时,捡去葱、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渍肉条的味料,再腌渍1小时即可。

6.陈皮牛肉制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汤匙酱油100克葱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许小茴香30粒(以纱布包好)陈皮两片小苏打少许

制法:将洗净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用小苏打搓匀,放入适量滚开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葱、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会儿即放酱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腊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500克甜面酱250克料酒少许葱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绳毛头纸(窗户纸)。

制法:将肉洗净,切33厘米左右长、3.3厘米宽、3.3厘米厚的条。将料酒、葱花、姜末放甜面酱中拌匀。把肉条放甜面酱中浸2小时。用窗户纸分别把每一条肉包严,用绳扎好,挂在阴凉处风干,约10天左右即好。

8.腊肠的制法:

用料:猪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肠匙白砂糖3汤匙精盐1汤匙葱2根姜25克肠衣3条喜欢陈皮味的,可放些陈皮丝腌渍,或放味精也可。

制法:将猪肉切1厘米见方的丁,用上述调味料腌渍10小时。用50℃的水将肠衣泡5~6小时即软,再用水灌进肠内输通备用。将肉丁(捡去陈皮丝、葱姜)用漏斗灌入肠衣,边灌边分节,挂在阴凉处阴干,约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烧肉的制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猪肉500克五香粉1汤匙料酒半汤匙白糖50克葱丝和鲜姜丝少许,高级酱油100克油适量。

制作:把猪肉切成3.3厘米宽、6.7厘米长、2.7厘米厚的长条,用上述调味料腌制24小时,将肉条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制法:

将煮烂的豆子,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类粽子的具体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猪肉末50克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猪油25克葱末、姜末、精盐适量白糖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用猪油将葱末、姜末炒黄,除去葱姜末后,依次放放火腿肉丁、猪肉末、冬菇丁白糖、盐炒30秒钟,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馅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蒸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便。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若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如没有竹叶,苇叶也行。每边三片苇叶,折成斗形。

陈皮咸肉粽用料:泡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陈皮咸肉条250克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改用陈皮咸肉条。

腐乳咸肉粽用料及制法、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换成陈皮牛肉。

咸鸭蛋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鸭蛋黄5个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锅煮1小时后,移文火煮10分钟即好。

腊肉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腊肉丁250克白砂糖2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馅心改为腊肉即可。

腊肠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时间均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将馅心换成腊肠丁即可。

叉烧肉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叉烧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猪油25克白糖1汤匙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马啼丁50克葱结、姜片适量。

制法:用猪油把葱结、姜片炒香,除去葱姜,依次放入叉烧肉丁、冬菇丁、马蹄丁、白糖、适量腌叉烧肉的酱油,炒30秒钟,勾芡,淋上订油、即成粽馅。将两片竹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夹在糯米绿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锅码紧,放冷水与粽齐,煮1小时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可。若用高压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鲜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猪肉末100克嫩笋丝25克精制淀粉1汤匙葱花、姜末、白胡椒粉少许猪油(或素油)、精盐、白砂糖适量。

制法:用猪油煸炒猪肉末,出香味时放入小蚝、葱花、姜末、白糖、精盐、炒1分钟,放白胡椒粉,炒匀后,勾芡,即成粽馅。

包法与煮制时间与叉烧肉粽相同。干小蚝须用冷水发3小时左右。

以上的9种咸粽,吃时可蘸红酱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制过的糯米1公斤绿豆沙或乌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猪油250克精盐、糖桂花适量。

制法:将豆沙用猪油炒匀炒透,加糖(绿豆沙加白砂糖,乌豆沙加土制红糖,亦叫板糖),出锅后放点糖桂花。将两片苇叶折成斗形,填进糯米,豆沙馅,上面再盖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装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宜。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开2/3)生猪油100克白砂糖250克盐少许糖桂花50克精制淀粉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把白糖、盐、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匀,拌入生猪油中(捡出猪油中的丝状物),边拌边倒湿淀粉,最后放入糖桂花,拌匀后即成馅。

包制与煮制时间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

制法: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与煮制时间同果仁桂花粽。

四.与粽子有关的文章:

1.粽子食趣 笑说厨娘藕复松

又快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具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 端午过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爱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气氛。今天告诉你就着粽子喝茶,配对了茶,粽子味道会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绿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超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腻的粽子适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腻,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因为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气。山楂茶则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可配乌龙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来,咸甜的口味比较清爽,喝乌龙茶是不错的考虑。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不如绿茶来得生涩,有温润的美感,能衬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壶玫瑰花茶里加一颗酸梅,就能衬出玫瑰的香气,还能带出淡淡的甜味,此时再咀嚼清淡不腻的粽子感觉特别好。玫瑰花茶还能调理血液循环,对女性尤佳,抹茶的儿茶素则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两者都适合重视健康的养生族。以上绿茶、红茶、花茶系列,在南京华联商厦一楼食品柜均有销售,端午节期间,购各种茶叶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晓燕)

3.吃粽子与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椒盐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据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诗曾写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南北东西,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人们借古色古午的粽子发思古之幽情。粽子,实际上已溶入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且各有名气,如象北京的小枣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上海的猪油夹沙粽子、嘉兴的鲜肉粽、湖州猪油豆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子、广东的碱水粽、烧鸭粽、椰茸粽、四川的椒盐粽子都是很有名气的,历来为美食家所称道。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个体小食、名工艺、名产品评展会上,获“名小吃”奖;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评展会上,获“传统奖”;同年9月,应邀到北京参加迎亚运美食节献艺,受到中外顾客欢迎;1990年12月,张月英制作的椒盐粽子、洗沙叶儿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回答者:yanglei379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30 21:56

哪天是吃粽子塞龙舟,因为那里有个人叫屈原再那里不冥的死了。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这个节日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吃一口香甜的粽子外,她还让你想起了什么?在各种洋节日趋火爆的现代社会,端午节是否也像部分传统节日一样,逐渐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粽子的南北风味:

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吃粽子。盛夏闻艾叶香,包上粽子过端午。虽然现在超市里有速冻的粽子,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还是自己动手包粽子,想吃什么口味全凭自己作主,也许一代名粽就会在你的手上诞生。

1.原料的预加工1.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

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3.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2.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25克猪油中炒成金黄色,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3.糯米绿豆瓣: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4.陈皮咸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少许盐1汤匙葱白适量姜丝20根陈皮2块切丝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洗净,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盐、料酒调好,搓在肉条上,然后放入葱丝、姜丝、陈皮丝拌匀。腌渍10小时后,捡去葱丝、姜丝。

5.腐乳咸肉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1汤匙葱结、姜丝适量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料酒、葱结、姜丝调好,搓在肉条上,腌渍10小时,捡去葱、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渍肉条的味料,再腌渍1小时即可。

6.陈皮牛肉制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汤匙酱油100克葱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许小茴香30粒(以纱布包好)陈皮两片小苏打少许

制法:将洗净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用小苏打搓匀,放入适量滚开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葱、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会儿即放酱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腊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500克甜面酱250克料酒少许葱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绳毛头纸(窗户纸)。

制法:将肉洗净,切33厘米左右长、3.3厘米宽、3.3厘米厚的条。将料酒、葱花、姜末放甜面酱中拌匀。把肉条放甜面酱中浸2小时。用窗户纸分别把每一条肉包严,用绳扎好,挂在阴凉处风干,约10天左右即好。

8.腊肠的制法:

用料:猪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肠匙白砂糖3汤匙精盐1汤匙葱2根姜25克肠衣3条喜欢陈皮味的,可放些陈皮丝腌渍,或放味精也可。

制法:将猪肉切1厘米见方的丁,用上述调味料腌渍10小时。用50℃的水将肠衣泡5~6小时即软,再用水灌进肠内输通备用。将肉丁(捡去陈皮丝、葱姜)用漏斗灌入肠衣,边灌边分节,挂在阴凉处阴干,约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烧肉的制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猪肉500克五香粉1汤匙料酒半汤匙白糖50克葱丝和鲜姜丝少许,高级酱油100克油适量。

制作:把猪肉切成3.3厘米宽、6.7厘米长、2.7厘米厚的长条,用上述调味料腌制24小时,将肉条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制法:

将煮烂的豆子,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类粽子的具体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猪肉末50克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猪油25克葱末、姜末、精盐适量白糖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用猪油将葱末、姜末炒黄,除去葱姜末后,依次放放火腿肉丁、猪肉末、冬菇丁白糖、盐炒30秒钟,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馅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蒸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便。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若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如没有竹叶,苇叶也行。每边三片苇叶,折成斗形。

陈皮咸肉粽用料:泡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陈皮咸肉条250克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改用陈皮咸肉条。

腐乳咸肉粽用料及制法、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换成陈皮牛肉。

咸鸭蛋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鸭蛋黄5个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锅煮1小时后,移文火煮10分钟即好。

腊肉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腊肉丁250克白砂糖2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馅心改为腊肉即可。

腊肠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时间均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将馅心换成腊肠丁即可。

叉烧肉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叉烧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猪油25克白糖1汤匙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马啼丁50克葱结、姜片适量。

制法:用猪油把葱结、姜片炒香,除去葱姜,依次放入叉烧肉丁、冬菇丁、马蹄丁、白糖、适量腌叉烧肉的酱油,炒30秒钟,勾芡,淋上订油、即成粽馅。将两片竹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夹在糯米绿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锅码紧,放冷水与粽齐,煮1小时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可。若用高压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鲜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猪肉末100克嫩笋丝25克精制淀粉1汤匙葱花、姜末、白胡椒粉少许猪油(或素油)、精盐、白砂糖适量。

制法:用猪油煸炒猪肉末,出香味时放入小蚝、葱花、姜末、白糖、精盐、炒1分钟,放白胡椒粉,炒匀后,勾芡,即成粽馅。

包法与煮制时间与叉烧肉粽相同。干小蚝须用冷水发3小时左右。

以上的9种咸粽,吃时可蘸红酱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制过的糯米1公斤绿豆沙或乌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猪油250克精盐、糖桂花适量。

制法:将豆沙用猪油炒匀炒透,加糖(绿豆沙加白砂糖,乌豆沙加土制红糖,亦叫板糖),出锅后放点糖桂花。将两片苇叶折成斗形,填进糯米,豆沙馅,上面再盖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装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宜。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开2/3)生猪油100克白砂糖250克盐少许糖桂花50克精制淀粉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把白糖、盐、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匀,拌入生猪油中(捡出猪油中的丝状物),边拌边倒湿淀粉,最后放入糖桂花,拌匀后即成馅。

包制与煮制时间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

制法: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与煮制时间同果仁桂花粽。

四.与粽子有关的文章:

1.粽子食趣 笑说厨娘藕复松

又快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具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 端午过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爱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气氛。今天告诉你就着粽子喝茶,配对了茶,粽子味道会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绿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超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腻的粽子适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腻,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因为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气。山楂茶则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可配乌龙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来,咸甜的口味比较清爽,喝乌龙茶是不错的考虑。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不如绿茶来得生涩,有温润的美感,能衬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壶玫瑰花茶里加一颗酸梅,就能衬出玫瑰的香气,还能带出淡淡的甜味,此时再咀嚼清淡不腻的粽子感觉特别好。玫瑰花茶还能调理血液循环,对女性尤佳,抹茶的儿茶素则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两者都适合重视健康的养生族。以上绿茶、红茶、花茶系列,在南京华联商厦一楼食品柜均有销售,端午节期间,购各种茶叶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晓燕)

3.吃粽子与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椒盐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据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诗曾写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南北东西,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人们借古色古午的粽子发思古之幽情。粽子,实际上已溶入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且各有名气,如象北京的小枣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上海的猪油夹沙粽子、嘉兴的鲜肉粽、湖州猪油豆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子、广东的碱水粽、烧鸭粽、椰茸粽、四川的椒盐粽子都是很有名气的,历来为美食家所称道。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个体小食、名工艺、名产品评展会上,获“名小吃”奖;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评展会上,获“传统奖”;同年9月,应邀到北京参加迎亚运美食节献艺,受到中外顾客欢迎;1990年12月,张月英制作的椒盐粽子、洗沙叶儿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