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茶商问我,熟茶为什么不容易推广,我思考了一下,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云南人不喝熟茶,这是气候干燥,蔬菜充足,产区效应等等因素的综合,总之,云南人喝生茶形成了一种习惯,喝红汤红水的熟茶反而不习惯。我们知道,所有商业活动无不是围绕“习惯”而展开,我们习惯某个牌子的香烟,习惯某个香型的白酒,习惯某个品牌的化妆品,习惯去某个购物店。。。总之,这种习惯也许自然形成,也许引导形成,形成了习惯就难以更改,何况,云南人喝沱茶的习惯已经至少上百年,这种传统的习惯更是难以改变。
也有人说,云南人之前都喝烤茶,其实这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要知道,无论是1949年之前还是之后,城市的人口总是占据绝对的数字,消费的基数也就一样大。云南的城市无论是昆明、曲靖、个旧、玉溪,气候普遍干燥,也就无需排湿,加之饮食习惯吃辣椒,也都会具有排湿的功效,所以,喝生茶,综合来看,自然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至于山头的茶农的烤茶习惯,自然是因为山上湿气重,需要把生茶烤“熟”,变性,从寒性而温性,这是气候条件告诉人的自然生理反应的结果。
正是由于如此原因,云南人喝生茶而无碍,脑子当中没有熟茶的记忆,在销售茶品时,潜意识里推广的都是生茶,茶商推,茶客自然被动接受。
也有人说,胃寒之人不能喝生茶,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此而反推,胃热之人不是需要喝生茶么?
潮湿区域的人喝老茶、熟茶等等发酵茶品,是因为气候大环境的逼迫,加之饮食清淡,没有生茶的需求,而干燥区域却反之。普洱销售区域之广阔,非之前一个香港市场,所以,喝生茶喝老茶喝熟茶都是一种选择。
当然,茶类讲究优势,就云南大叶茶的优势而言,在于内含物质高,也就是说明做成发酵茶的优势更明显。
但是,客观来看,普洱茶的推广时间并不长,至少内地市场是如此,很多理念都需要重新梳理,而不是和市场尖锐对立。
茶商重“生”而轻“熟”,这是熟茶推广困难的一个主因。
再则,普洱茶几乎是一夜而建立,很明显,产业扩张的速度远远大于消费者的成长,如此的结果是熟茶的研究对于脱离之前国营体系的茶厂而言,熟茶是门学问,自然做不好。
发展快,产业的准备不充分,市场的结构当然有问题,反映到表面就是熟茶不好,其实,并非是熟茶不好喝,而是06、07年的生茶熟茶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当然,很多问题在于当时的产业是集中式爆发的,一个浅显而明白的道理,云南之前的产业以烘青、蒸青绿茶为主,再之前是以红茶为主,一下子爆发如此庞大的需求,晒青毛茶如何准备呢?没有大量的晒青茶,又如何做优质的熟茶呢?
其实产业的数据可以看得很清楚,04年之前只有2万吨,03年则只有1万吨,而05年06年07年都是翻番式的增长,且不言其他综合因素,仅仅是落实到制茶环节的――太阳晒干,这就没有办法完成。因为从茶农、茶商、茶厂、茶叶协会、政府职能部门都没有预料到,之前的烘青茶已经整整统治了云南市场十年,这十年间,从茶农到茶厂都是以制作烘青茶为目标,制作的方法、结果都是。大家熟悉的也就是烘青茶,市场有个好听的名字“蒸酶茶”。这样一来,当时的“烘青”与“晒青”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就成为了自然。
晒青毛茶都有问题,很自然熟茶的感觉苦、涩、麻、酸、生硬的感觉都会有,市场的印象自然不佳。
其三,云南是产区,自然有产区的思维,同香港茶商一样,讲究货入轮转,因为茶树年年在发,也就没有必要大量存茶,也就不知道熟茶也需要讲究存放,没有存放的经验,自然也就谈不上存放的技术。
再一个,之前的理念在于茶叶增值,所有厂商都重生不重熟,厂家、茶商不研究,熟茶怎么可能做得好?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熟茶的佳品难寻。
没有好东西,哪里能找到好客户?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2008年写作震动普洱茶界的《普洱茶营销》一书,其书批判了普洱众多伪概念,被称为业界第一奇书,一时洛阳纸贵,盗版无数,也是唯一被盗版最多的专业性书籍。时至今日,淘宝上销售其盗版的商家,多达150余家,成为专业书籍类被盗版第一人。其作品之观点,自出版之日至今持续引发茶行业多年大讨论,屡屡引发轩然大波。其行文特点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媒体、业界重视,其文字展现了一个本真、独立人格的魅力。其著作《七子饼鉴茶实录》公开发行后,再次引发市场震动,一年内创造专业类图书总码洋450万元的销售奇迹。新书《吴疆说普洱》将于4月发行。
原创 | 义芳君说茶
有人说普洱茶是拿好料做生茶、废料做熟茶,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普洱茶在1973年之前是没有生熟之分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压制成饼后就是普洱生茶,普洱生茶经过积年累月的仓储后就自然而然成了普洱老茶。
普洱老生茶汤色红艳、滋味黏稠顺滑,有着不殊的养生功效,随着普洱茶的走俏而开始备受欢迎。但是,普洱茶的自然陈化时间实在太久了,无法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品饮需求。于是,就有了人工催熟技术――渥堆发酵工艺的发明。
所谓“渥堆发酵技术”,就是将晒青毛茶集中堆放在一起,通过不间断洒水、加温加湿和翻堆,让茶叶达到快速熟化的目的。普洱熟茶就是在这种新技术的助推下,将原本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大大缩短至45天左右,加上后期晾干、筛选分级、紧压成型、包装,仅需要90天左右就能大批量产生并投放市场。
但我们知道,作为人工“作旧”的普洱茶,实际上普洱熟茶并不容易受人接受。
原因在于:
其一,我们知道,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般一次性用于渥堆发酵的茶叶原料少说也有几十吨。这么大批量量的茶叶毛料,其品质能有多么优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况且,渥堆发酵也是一个技术活,技术不过关的话,容易产生废品,一般的厂家是不愿意冒这个成本风险的。
其二,此外,一般厂家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并不容乐观,这么大堆量作业过程中,不仅茶叶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物的污染,而且要是工人们责任心不强、从业道德缺失的话,容易有各种杂质掺入。
所以,一般的普洱熟茶制作风险是比较高,但要说拿废料制作倒也不至于,但在大批量制作中,所用原料的品质定然不会太高级。既然茶叶原料不会太高级,则后期品质转化的空间就不那么值得期待。
当然,近年来,随着渥堆发酵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现在也有小堆发酵,实力强的大厂,其加工环境还是有品质保证,制作完成后也并非立马就上市,会先放置一段时间消除下堆味后才上市。
所以,只要原料优质、工艺恰当、储存正确,普洱熟茶也是不乏优品的。
我是【义芳君说茶】,每日分享原创茶文。欢迎茶友们关注转发,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