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侗族民歌的特点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20 18:16   点击:174  编辑:admin   手机版

模拟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模拟自然是它的演唱特点之一。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侗族大歌常常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产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声音歌”中模拟虫鸣鸟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见的,如“嘟咕、嘟咕”等这些蝉鸣、布谷鸟的叫声,让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亲和。

扩展资料

1、鼓楼大歌

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如果客队是女的,主队必须是男的;否则反之。内容以长篇叙事诗(神话、传说、故事、赞歌等)为主。因为鼓楼大歌系男女双方对歌,其内容也有不少爱情故事。

2、声音大歌

这类歌式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可调一般较短小。曲调多是对虫鸣、鸟叫、流水等自然音响的模仿,所以声音变换多,基本上是一首词一个曲调。这类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楼大歌的演唱中进行。

3、叙事大歌

这类大歌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的邀请而唱。歌较长,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著名的叙事歌有《珠O娘美》、《莽岁流美》、《元东》等。

4、礼俗大歌

一种是每年正、二月间祭祖母堂时,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种则是当有外寨客人来时,主人在村口拦路,主客相互盘问对唱的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侗族民歌

侗族音乐 侗族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广西 3省区相毗邻的 广大地区,人口1425100人(1982年统计)。侗语属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以贵州锦屏县启蒙为界,分南北 两个方言区,侗族民歌也由此形成两种不同风格。侗族 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主要靠口头流传。侗族习 俗每逢年节,村寨之间赛歌、赛芦笙,婚嫁喜事时唱盘 歌、拦路歌,民间音乐活动绚丽多姿。

侗族民间音乐的形态,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南北两个 方言区。北部方言区民歌 以单声部山歌为主,有一般山歌、 玩山歌、白话、酒歌、伴嫁歌及其他礼俗歌曲。山歌 侗语称“阿高井”,意为高坡歌,是北部侗 歌的主要歌种。常在山坡上劳动和行路途中唱,曲调高 亢嘹亮,音域宽广,内容有古歌、放排歌、拉木歌、苦 情歌、反抗歌等,多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

玩山歌 玩山是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每逢节 假日,男女相约上山唱歌游玩,故称玩山歌。玩山歌有一 套歌曲,按一定的程式唱。如初次见面唱“初相会歌”; 初恋时唱“深情歌” “成双歌”;失恋时唱“伤心歌” 等。玩山歌曲调优美抒情,唱时常运用一种独特的装饰 性颤音,使歌曲独具风韵。流行于天柱、锦屏、清水江 流域一带的河边歌(侗语称阿惹),也属于玩山歌类。曲 调简单朴素,每句尾音延长,然后以装饰音六度下行,很 有特点。

白话 侗语称“垒”、“晓宋巴”、“阿板宋”等, 是唱玩山歌中插入的一段朗诵性歌调,音域较窄,基本 是一字一音,速度较快。 酒歌 亦称好事歌,侗语称“阿煞”,在喜庆筵席 时唱,曲调丰富,内容广泛,除有历史题材的古歌外,还有 赞颂、感谢主人的歌,相互问答斗智的盘歌等。有的曲 调流畅优美,含蓄深情;有的音域宽广,开朗热情。以真 假声结合的唱法,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气氛热烈。酒歌 还常因衬词的不同而冠以“阿哦哩”、“阿诺”、“阿 哩”等名称。

伴嫁歌 出嫁前夕由新娘及伴嫁姑娘们唱,曲调委 婉,多倾吐包办婚姻的痛苦及离别亲人之情。 除上述歌种外,北部侗歌中还有孝歌、上祭歌、龙 灯歌、桃源歌以及宗教歌曲――佛歌等。

北部侗歌的音乐特征是:①只有单声部民歌,从乐 曲结构来看,属于分节歌的形式,歌节的划分以歌词为 准。②曲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常以sol、do、re、la为 调式主音。旋律中有时出现上下滑的非调式音(特别是 在朗诵风的歌曲里),但并不影响调式的确定。在同一 歌节内有时有调式、调性的转换。③歌曲中衬词衬腔较 多,这使乐句得到扩充,使曲调更加优美。④侗歌一般 都押韵,诗行为偶数,韵脚一般在偶数行上。每行字数 不定,但必须是奇数。如3777或9797等不同的组合形式, 曲调的节奏、结构要与此相适应。

南部方言区民歌 可分为小歌、大歌、习俗歌与仪 式歌3类。 小歌 侗语称“嘎腊”,是南部侗歌中单声部民歌 的统称。大多在青年男女社交的“行歌坐月”时由 1人 独唱或 2人对唱。用小嗓轻声慢唱,内容多为情歌,曲 调短小,委婉缠绵。其中有用乐器伴奏的琵琶歌、牛腿 琴歌、笛子歌;有无伴奏的河歌、山歌等。①琵琶歌: 侗语称“嘎琵琶”,以侗族琵琶伴奏而得名。侗族琵琶 有大、中、小 3种。以低音大琵琶自弹自唱的称叙事琵 琶歌,唱时穿插说白,由“桑嘎”(即歌师)1人表演多 种角色,是一种说唱性音乐。曲目有《秦娘美》、《秀 艮与吉妹》等。以中、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是男青年 晚间唱的一种情歌,用小嗓唱,曲调含蓄轻柔。②牛腿 琴歌:侗语称“嘎给”,以牛腿琴伴奏,多为情歌和叙 事歌,结构短小,速度徐缓,音色柔美,乐器伴奏与歌 声常构成简单的支声复调。③笛子歌:侗语称“嘎滴”。 一般由男子吹笛,女子唱歌,曲调华丽流畅,悠扬动听 吹 奏者运用循环换气法使笛声不断,并为民歌吹奏前奏和 间奏,使乐曲结构更趋完整。一般音域在八度以内。还 有一种苇笛伴奏的侗歌,称为“嘎笛套”。④河歌:侗 语称“嘎尼亚”,意为流水歌。结构短小,曲调轻柔质 朴,接近口语,节奏比较自由,旋律多级进,音域一般 在四、五度以内。⑤山歌:侗语称“嘎摆进”,意为上 坡的歌,在野外演唱。歌词结构短小,由上下两句构成, 节奏较自由,曲调开朗豪放,唱时用大嗓,有时用木叶 伴奏,使曲调更具有山野风味。 侗族青年在唱琵琶歌 大歌 侗语称“嘎劳”,是由集体演唱的结构比较 长大的民间复调歌曲,流行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 和广西三江县部分侗族村寨。南部侗寨都建有形如宝塔 状的鼓楼,是村民聚会、议事、歌唱娱乐的场所。大歌 的演唱形式比较隆重,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里唱。歌队 按性别、年龄和一定亲缘关系组成,少则4、5人,多则10 余人,由1人担任领唱。每个侗寨都有自己的歌师,歌师 由经验丰富的长者担任。侗族少年一般由 6岁开始随歌 师学歌并参加歌队活动。传统大歌多为领唱与合唱,以 同声合唱为主,近年来有了男女声参加的混声合唱。侗 族大歌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等 4类。①鼓楼大歌:侗语称“嘎的楼”,多在鼓楼里迎接 宾客时唱。有的以村寨名为歌名,如《坑洞大歌》,《高 僧大歌》,有的以歌词的韵脚命名,如《嘎景行》。歌 词讲究韵律,曲调因地而异。②声音大歌:以表现声音 和曲调的美为主,又称“花唱大歌”。衬词及其曲调是 大歌的主要部分,而有内容的歌词居于次要地位。其旋 律常模仿自然界的音响,如流水、鸟叫、蝉鸣,再以和 声衬托,形成丰富的多声效果。③叙事大歌:侗语称“嘎 所”,为叙事性合唱歌曲,内容多为神话、历史故事和 英雄人物的传说等。在音乐上分“嘎锦”和“嘎节卜” 两种。嘎锦采用分节歌形式,多由女声齐唱,仅在插句 和尾腔时用合唱。嘎节卜的旋律比较平稳,多采用五声 音阶式级进。每首歌的第1段为序歌,均由歌队齐唱,终 止处有一尾腔。第2段由1、2人领唱,歌队只唱一持续低 音(通常是主音)衬托曲调,在全曲结束前还有一较长的 尾腔。曲调具吟诵性。④童声大歌:侗语称“嘎腊温”, 为儿童歌队演唱的大歌,曲调活泼,音域不宽,歌词以儿 童游戏或传授知识的内容,如《小米歌》、《螃蟹歌》 等。 侗族的大歌歌队 1958年以后,侗族青年突破了过去男女不混合编队 演唱的传统习惯,已经演唱了适于表现新生活的男女混 声大歌。此外还有戏曲大歌。

习俗歌与仪式歌 有踩堂歌、拦路歌、酒歌、赖油 歌等。①踩堂歌:侗语称“多耶”或“耶”,为古老的 祭祀歌。侗族敬奉萨玛神,每年春节要举行祭祀活动。 全寨老少在供神的社堂前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因 而称踩堂歌。传统唱词以歌颂祖先、祈求丰年和老少平 安为主,也可由歌师即兴编唱,歌中多出现“多耶”和 “耶”的衬词。②拦路歌:侗语称“嘎撒困”。侗族于 婚嫁、节日相互请客吃酒,客人来时,男女歌队列于寨 前,以各种杂物将进寨路阻塞,相互唱“拦路歌”、“开 路歌”等,以歌声问答,客方回答了主方的各种提问后 方可入寨。贵州从江龙图寨仍保留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拦 路歌,有数十首歌曲,曲调丰富,其中一些歌曲带有多 声部民间支声复调性质。③酒歌:侗语称“嘎靠”,包 括酒令歌,在请客吃酒时唱。歌词与北部地区酒歌相同, 音乐具有南部侗歌特点。送客歌、分手歌都属于风俗性 歌曲。④赖油歌:侗语称“嘎拉油”。广西三江地区盛 产茶油,每年收油季节,外寨女青年常常结队到侗乡讨 油,每讨一次油,唱1、2支歌,故称为赖油歌。内容为 歌颂茶油丰收,感谢主人盛情等,曲调欢快流畅,是当 地一种独特的风俗歌。 南部方言区侗歌的音乐特点是:①结构多样,既有 短小的两句歌,如山歌、河歌、牛腿琴歌;又有以上下 句为基础作变化重复后再加引子及小结尾所构成的琵琶 歌和小歌;还有由一些相互有联系的歌组成的套歌,如 拦路歌、踩堂歌等。大歌的结构完整,一般都有各自固 定的序歌、3支歌为一组的主歌和尾歌。② 在调式上基 本只用以la为主音的五声调式,在琵琶歌中有以do为主 音的七声调式,但四度音fa只作下行经过音和倚音,七 度音si只作六度音的上助音用,此外还有大量以do为主 音的五声调式。③侗族多声部大歌在声部结合上具有支 声复调特征,表现在声部派生性及相互应和或模仿,以 及对主句的装饰、变奏等。

侗戏音乐 侗戏主要流传于南部地区。侗戏是在侗 族传统叙事歌谣的基础上,受汉族戏曲的影响而逐渐发 展起来的,约有 160多年的历史。传统剧目约有70余个, 其中以《珠郎娘美》 《莽子》 《秀艮吉妹》、《奶挑 甫桃》等最具代表性 侗戏唱腔主要有 平板 “哭调”、 “仙腔”、“侗戏大歌”等,过场音乐有“起板” “大 过门”、“小过门”等。伴奏以二胡为主。近年来,又 改编了一些民歌曲调为唱腔,使之日臻完善。 器乐 乐器有侗族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 每个侗寨都有芦笙乐队,十人、数十人不等。最大的芦 笙约2丈(约6.67米)余,小芦笙1尺(约33厘米)左右, 还有只吹奏一个试音的筒卜。完整的芦笙乐队音域宽广, 达3个八度之多;音响洪大,气势雄伟,夜间能传声10里 以外。芦笙比赛以音响宏亮、整齐和掌握曲目之多而取 胜。芦笙乐曲约有 100多首,经常演奏的有30余首。侗 笛为竹制,直吹,吹口加簧片,有 6孔,音域两个八度, 有独特的滑音、打音等装饰音奏法。此外还有二胡、鼓、 锣、镲等。独立的器乐曲比较少见,多为民歌伴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 侗族村寨,对侗歌、侗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搜集 和整理,曾出版了《侗族大歌》、《侗族民歌》等专集。 1958年,黎平县的侗族民歌合唱团曾演唱了100种不同曲 调的民歌,对侗歌的交流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侗戏《秦 娘美》被摄制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上映。侗族民间歌师 潘老替深受侗族群众的喜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