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最先是当作什么用于日常使用
茶树起源于中国
1、我国西南西南部山区是世界上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
2、在我国云贵川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3、中国西南部山区的种质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4、中国是迄今利用茶最早、茶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
5、茶树最早的植物学名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定义
Chea Sinensis,即“中国茶树”,外语中“茶”的意译也是由中国各地方言中“茶”音演变而来。
6、茶叶生化成分特征证实了茶起源于中国西南部。
二、茶的起源时间
茶树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至少有100万年,目前尚无定论,茶叶被人们发现和利用的历史基本上和人类的文明史是同步的。
三、茶的发现者
神农说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个对中华民族贡献颇多的传奇人物。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而且一旦吃到有毒的食物肠子就会变黑。古时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为此,神农氏就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有一天他吃了72种有毒的植物,肠子变黑了,后来又吃了另一种叶子,竟然把肠胃里其他的毒都解了。神农就把这个东西叫做查(音通我们现在所说的茶)。
2. 茶叶最早被当做什么使用
唐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3. 茶叶一般用于
茶叶喝的用途很广。可用于冲马桶,泡脚当枕头。除口臭的
4. 茶叶最早的使用方式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5. 下列哪一项不是最早的茶叶的使用方式
“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近日,由北京宫廷医学研究会药茶分会主办的“蚕茧茶品暨药茶师中医药健康饮品品鉴会”在北京世园会本草印象馆举办。
“药茶”一词最早出现于《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药茶诸方”。该书由宋代尚药局的医官王怀隐等校正编集并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颁行。这是“药茶”作为各种植物饮品的标准名称首次见载于医书,而且是奉敕编写的官修方书。
6. 茶叶最先是当作什么用于日常使用的
根据地质方面的考察可以得知,至少在三千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时代,长江中下游的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等地区就出现了山茶科植物。植物学家深入研究考察之后,认为中国东部地区正是茶树的起源中心。
也就是说,早在人类文明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就可以“喝茶”了。当然,这里说的喝茶并非如我们现在当作饮料一般的“茶饮料”,而是一种“咀饮”的利用方式。
由此可见,茶的起源确实极早,但我们在什么时候开始用泡茶的方式将其当成“饮料”来喝的呢?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西汉时期茶已经被当做日常饮料被世人饮用,但抛开文字记载不谈,起码应该是从秦朝就有这种趋势了。
沏茶,是一种泡茶方法,包括烫壶、置茶、温杯、高冲、闻香、品茶、茶叶用量、沏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沏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茶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7. 茶叶除了可用于喝茶的茶叶外,还有什么部位可以利用的?
取一个有茶渍的空杯子,挤适量牙膏在刷子上,用刷子将牙膏均匀的涂抹在杯子有茶渍的部位,杯子最好是湿的,这样涂起来就不会太浪费牙膏,刷子最好也是湿的
第二步就是去茶渍,用牙刷使劲刷沾有茶渍的部位,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因为自己也喜欢喝茶,无意之中想到了这个法子,没想到还挺管用的。
第三步就是洗,用刷子将茶渍部位刷个两三分钟后,杯子差不多干净的时用清水冲洗,牙膏不同洗衣粉之类,泡沫少,对身体没什么危害,很容易就能冲洗干净
第四步是检查,检查杯子的内壁是否还有没擦净的地方,若有,继续涂牙膏在刷子上针对性的刷有茶渍的地方,后面的步骤跟上步相同,直到将茶渍完全刷干净为止。
我不知道你们喝茶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杯子,我用的是瓷杯子。这个方法对当天的或者几天前的茶渍都很容易去除,我家里没有胶杯子,我没试过不知道效果怎样,玻璃杯应该也适用
8. 茶叶最先是当作什么用于日常使用的茶叶
1、相传茶的发现,最早是炎帝神农,距今近五千年。
2、有文字记载的茶事,见于汉朝文学家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距今两千多年。
茶简介:
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
9. 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