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界名人
《西泠名家》系列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西泠名家》系列摄制组成立于1997年8月,由总策划、总导演黄明先生创意、策划并组创,历时十六年拍摄、制作、发行了以西泠印社的发展及西泠著名书画代表人物(囊括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为主体的《一代宗师吴昌硕》、《艺术先驱李叔同》、《书法家沙孟海》、《国画大师齐白石》、《艺术大师刘海粟》、《艺术大师潘天寿》等26个专辑。
2. 中国茶叶界泰斗级人物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你知道几个?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远流长,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华十大圣人》,这本书生动的讲述了中国古代十大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著名人物的一生重要事迹,并配有插图,便于读者全面且直观的认识他们的人生轨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启迪。
一、文圣——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其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在《原道》中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倡导以仁为本,其言论汇编成《孟子》,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他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他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科圣——张衡
张衡,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他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即“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六、武圣——关羽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他是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七、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琅琊临沂人。他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八、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人。他是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吴道子年少时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他曾任兖州瑕丘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来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他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吴道子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他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九、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十、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人,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他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他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陆羽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3. 中国茶学名人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谥号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人。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
蔡襄为官刚直敢谏,景祐三年五月,天章阁侍制、权知开封府范仲淹以事忤宰臣吕夷简遭贬,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欧阳修、大理寺评事余靖、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皆因论仲淹事而贬黜,蔡襄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声援范、欧阳等人。
4. 茶叶界有名的人物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也是推进中华茶文化和茶产业传承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5. 茶叶行业之父
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白水清、何景成、甘浦尔(法国)、石昆牧(中国台湾)、纪晓明、姜育发(韩国)罗乃忻、周红杰、张宝三、黄桂枢。
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张顺高、骆少君、王曼源、杜春峰、曾云荣、郑仁梧、穆有为、邵宛芳、林平祥、苏荣新。
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闺希军、李师程、张奇明、张国良、陈凯希(马来西亚)、陈国昌、邹炳良、盛军、曹冬生、焦家良。
第四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丁俊之、太俊林、张芳赐、奥斯汀(美国)、付学奇、邬梦兆、赵美玲、章轩尘、袁明德、刘学敏。
6. 茶历史名人
茶祖:吴理真,人工栽培始于西汉。
吴理真,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甘露大师”。
7. 中国茶叶界的现代名人
茶叶行业里面的祖师爷是有不同版本,但是大多数版本是唐代的一位名人叫做陆羽,由于茶叶属于农牧业,也有版本说茶叶行业当中,祖师爷是尝百草的,李时珍。
8. 中国茶叶界的名人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发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共有6位。
武夷岩茶第一批传承人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4、刘锋
十七岁从事茶业,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89年调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为市茶科所副所长。1988年开始,刘峰致力于发掘岩茶历史名丛“金佛茶”,经过数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注册了“永乐金佛茶”商标。
5、刘国英
1987年从福建农林大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武夷镇九龙山茶场。说是镇办茶场,其实只有一片荒坡,几间干打垒土屋。他发现,九龙山毛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摇青上。他从规范使用综合摇青机,提高摇青工艺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从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质量评选中,连续三年获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优异成绩。97年起,他创办了“岩上茶科所”。
6、刘宝顺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1991年,刘宝顺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
7、王顺明
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创办有武夷山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8、黄圣亮
祖上世代经营岩茶,1982年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爷爷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师”黄瑞喜,父亲黄贤义,叔黄贤庚归纳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类茶艺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茶人。黄圣亮是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厂可以看到很多泽道的题字,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9、吴宗燕
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传到他祖父一辈,已在天心村好几个山头拥有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宗燕本人承办了天心村村办企业——天心茶厂,1992年他创办了北岩岩茶精制厂,现在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10、游玉琼
她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种茶。1985年,从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技术员起步,发展成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总经理。永生茶厂的前身,是集体性质的九曲精制茶厂。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琼父亲游永生,押上全部家产,大胆揽下了这个小厂。为了重开局面,改名永生茶厂。
11、王国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1985年,王国兴毕业回乡被分配到崇安县武夷茶叶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收购天心岩茶村、黄柏、柞洋一片的岩茶、半岩茶毛茶。那个年代,茶叶统购统销,王国兴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在工作中,增长了丰富的武夷岩茶的审评知识与审评经验。
12、陈孝文
出生于茶叶世家,是12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叶科学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80后)中极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还是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岩茶第二批传承人
1、刘安兴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公司的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茶叶审评工作。参与武夷山的名枞保护工作,目前内鬼洞品种保护区已经成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在武夷山岩茶厂推广手工融合机器做青工艺,提升武夷岩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对武夷岩茶的审评经验进行归纳,形成一套审评体系,在武夷山茶厂进行推广。参与《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起草,承担首届海峡乌龙茶技艺交流大会审评工作。
2、苏德发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苏德发是首批传承人苏炳溪的儿子,“一门父子两传人”说的正是这两位。
3、周启富
50多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4、占仕权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开始跟着宝顺师父(刘宝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做茶,这么多年师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虽然现在已经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讲起自己的师父,占仕权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学去琢磨。”关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占仕权说,“做茶这个手艺处处都是技术。不要说管理茶山、初制、精制这些,就只茶青进桶、搬茶叶,甚至连怎么扫茶青都有技术。”
5、刘德喜
刘德喜做茶的“启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1993年,在刘宝顺的指导下开始学焙茶。刘德喜说,“刘宝顺焙茶技术很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我就在那几年学焙茶的时间里,得到了正统的学习和锻炼。”
四年后,刘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的门下,他回过头去学岩茶的初制工艺,这一学又是五六年时间,如此便把岩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学全了。
走进刘德喜的客厅,第一眼就看到悬挂于对门墙上的“岩骨花香”四个字,那是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106岁时写下的墨宝,据说也是此次刘德喜获得“张天福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战利品。
6、张回春
1963年,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厂里度过,他与武夷岩茶的缘也自此时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
“当时,跟着茶厂里的老师父们学习。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做茶经验,看我愿意学,他们都很愿意教。学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统地掌握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跟着茶厂的老师父系统学习的那5年,张回春开启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大门。这之后,张回春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更深邃的规律。
“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一直到现在,张回春不仅再没离开过武夷岩茶这个行当,而且把这门手艺做成了家传。
以上就是武夷岩茶十八大传承人的名单了,不过,这18位传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国家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与叶启桐,其他人则只是省级、市级、县(市)级的。
9. 茶叶界的泰斗是谁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因此对中国白茶之乡在哪里可得出以下结论: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10. 茶界名人介绍
茶圣--陆羽,来自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自幼由禅师智治抚养,但更喜欢茶而不是佛教。安石起义期间,陆羽被流放到湖州并隐居苕溪,从此,他开始了几十年的茶叶生意。最后,关于世界的第一本专著茶学最终定稿并在唐德宗(780)的第一年出版。这本书也是世界中关于茶的第一本百科全书,陆羽因此被誉为茶圣。
茶文化传播者——荣西禅师荣西禅师(1141~1215),字明庵,14岁落发为僧,在比睿山修天台密教,后两次入宋留学,将禅宗传入日本。 他也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鼓励在日本栽培,并普及饮茶之法,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茶的著作,被誉为日本的“茶祖”。 荣西一生研究佛经和茶叶,曾两次到中国学习,除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佛经,还用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技术。 回国后不但带回了中国的经卷,而且把中国的茶籽也带了回去。荣西禅师可谓是日本版的“玄奘大师”,中国茶叶经荣西传到日本后,很快得到了发展。
11. 当代茶界名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茶文化也在历朝历代中得以传承发展,从古至今,经久不衰,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都有名人与茶相伴而生。今天,茶小白就跟大家分享历史上三位著名的茶人,一起来看看他们和茶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是唐代当之无愧的茶人魁首,亦是我国饮茶史上品茶第一人!
陆羽一生爱茶,亦精通茶道,因创作了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而闻名于世。
一部《茶经》既写出了茶的灵魂,亦开启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陆羽的伟大之处,在《茶经》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创造了一套茶学、茶艺的思想,将饮茶提升到了一种文化的境界,从而让饮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正是后代奉陆羽为“茶圣”的主要缘由之一。
别茶人·白居易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茶都情有独钟,韵味无穷的茶,同时也蕴含着智慧和文思。
说起“别茶人”白居易,便不得不提起他为答谢好友而写的一首诗《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不寄他人先寄我,因缘我是别茶人。”诗中说到他在收到友人寄来的茶叶后,便迫不及待开始煮茶,同时也提到了,他是善于鉴茶识水的“别茶人”,因此友人才会以茶相赠,聊表心意。
白居易为茶所写的诗作还有许多,如《何处堪避暑》、《琴茶》、《食后》等诗篇中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可谓不折不扣的“别茶人”。
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还亲自种茶,享受回归自然的闲适。《食后》中,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便写出了白居易持坦然之心,以茶为友,徜徉于茶诗之间的晚年生活。
茶皇·乾隆
清代乾隆皇帝,他雅爱香茗,几乎品尽天下名茶,写下了不少咏茶诗词。
其不仅对泡茶的水质和茶具都细致研究,更首次提出“咀嚼四顾甘”的品茗方法,细啜慢饮品味茶的清香甘甜,堪称历代帝王中爱茶第一人。
乾隆皇帝爱茶,更懂得“以茶治国”。他品茶论道,用茶沟通,凭茶驭人,将茶之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融汇到治国之道,首创“三清茶”,用梅花佛手、松仁入茶,惠送群臣,警示为臣应清如茶水,廉明公正。
除此之外,他为了创办“经筵茶典”而招揽人才并亲自讲授;提出将茶礼、茶仪作为讲政德,倡清廉、崇礼仪的方针。
尽管日理万机,但以茶养生的“茶皇”乾隆皇帝开创了乾隆盛世,退位后则每天悠闲品茗,安享晚年,活到了88岁,成为中国皇史的寿魁君王。
或许这与他“朝听潺潺流水,悠闲煮泉烹茗”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我们现在的很多事物都是从古至今历代相传。而茶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许多故事,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当我们身边,历久弥香,值得我们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