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发展思路
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部门的无计划管理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QS认证在茶叶行业也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4、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行业管理的混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选择的障碍,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消费者买茶都要先看、先尝后买的原因。
5、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6、 产品、服务同质化。
受到国八条的限制,高端礼茶市场受到了制约。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强,养生茶市场,不断发展同时,出现的各种互相仿效,从产品质量到产品包装都出现较为同质化的现象。服务也越来越同质化,都做茶叶送礼,都做传统茶文化,但是却没有作出特色和新意。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源养生茶整合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杜绝农残、重金属残留,给消费者提供放心的茶叶体验。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茶叶养生文化,整合整店输出的连锁模式,不断扩大销售的网络,给众多加盟商对经营茶叶树立了市场的信心,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
7、 产品过于单一
现在的不少茶叶品牌,产品结构都关于单一,比如八马的铁观音、大益的云南普洱茶等。由于简单化单一经营,投资者众多,造成恶性竞争,经营困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给本源养生茶多元化产品经营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遇。茶叶养生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格局。
本源养生茶含有茶叶品种包括: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保健花茶等,产品款式达300多种,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8、 产销分离,过于重视产品包装。
在茶叶市场上,当前的一些茶叶品牌是产销分离得而,甚至一种产品从茶厂里生产出来,要经过多级代理,最后才流到终端,到达消费者手里。这样不仅会造成利润的环环折扣,降低了零售产品利润,却让消费者为高价茶叶买单。
2. 茶叶发展方向
茶点、茶粉、茶膏、茶饮料。
茶点:使用茶叶萃取物制作的糕点、面点。
茶粉:茶叶粉碎成粉后,走咖啡销售模式。纯茶粉+茶粉伴侣(糖、奶粉、木糖醇等),各类口味的混和茶粉。
茶膏:熬制茶膏后,把茶膏按单人冲泡量制成药片形状,包装可以吸取口香糖包装经验,小份量随身装、大份量礼品装。
重点推荐!理由:打破绿茶当年茶,次年草的短质保期缺陷,质保期延长,销售范围扩大了,可以开创休闲食品新时代,引领小食品、快销品新潮流。
茶饮料:饮料的利润空间巨大,在快销品中占据很大的市场占有率。目前茶饮料市场竞争力小,仅有东方树叶一家品牌独大,价格偏高。靠价格竞争,很容易打开大众市场。
3. 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
日照绿茶 健康中国”主题,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本着“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展销订货、挖掘市场”的思路,以塑强日照绿茶品牌和促进产销对接为重点,全面展示“南茶北引”以来我市茶产业发展
4. 茶叶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的发源地。
茶叶作为中国文化和传统产业的代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文化品味和产品特色,茶叶这种传统的具有精神内涵的载体也将被更多的人接受,并且发扬光大。
现如今不光是茶叶单一产品,还延伸出许多茶产品,如茶化妆品,茶园旅游,茶保健品等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未来,茶产品也将更加品牌化,高端化,将中国的茶文化流继续发扬下去。
5. 茶叶之路的发展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扩展资料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 。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6. 茶叶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搞好宣传,营造氛围。主要是:在黄陂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三届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暨武汉.黄陂第一届芦笋节,国际国内有关知名专家,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利用市农业局致富门道网站,上网公示发布黄陂区创建村产业发展规划,介绍宣传黄陂区家园建设工作动态、好的典型和作法。全区发放农户增收明白卡7.5万份。这“一节”、“一站”、“一卡”,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得到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好评,也宣传发动了广大农民,争取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理清思路,科学规划。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影响建设。在“十一五”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全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在近年已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全区种业(优质稻)、芦笋(蔬菜)、茶叶(林果)、小龙虾(水产)、家禽养殖及特色产业等六大主攻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指导172个创建村,村村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板块建设、目标任务、落实措施等进一步明晰,为今年顺利推进农业产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筛选项目,重点突破。发展产业靠项目。在多方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全区今年以1万亩茶叶、2万亩芦笋、3万亩小龙虾板块基地建设为重点,已规划了一批农民致富门道产业发展项目。其中李集镇4000亩芦笋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3600亩,机械抽槽3000亩,分层施肥回填2500亩,芦笋定植2000亩,其内的路、渠、塘堰、机站等配套建设也同步推进,已完成投资总量的70%。
四、强化措施,政策激励。把发展产业任务纳入街乡镇绩效考核目标,建立基地建设激励机制,组织专班检查验收,对完成好的给予奖励,差的对主要领导进行戒勉谈话。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鼓励社会和民营资本投入产业基地建设。其中,对投资开发建1000亩连片芦笋、茶叶、小龙虾基地的分别按每亩2000元、1000元、500元给予补贴;对集并500亩以上实行规模经营的产业基地,每亩给予50元补贴;对芦笋、茶叶、小龙虾三大产业,由政府出资办理保险。这些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业主开发达到200余家,其中搞芦笋基地建设的有23家,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向基地板块集中达到7.3万亩。
五、整合资金,捆绑使用。为确保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全区在去年整合相关农业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将原来还没有纳入整合范围的农业科技三项资金等涉农资金一并列入,集中捆绑,统筹安排,用于茶叶、芦笋、小龙虾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上来。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路网建设项目也服从服务于产业基地连片开发的综合配套。
六、跟踪服务、搞好指导。按照“一个产业基地建一个指挥部、配一套班子和实行一种办法、一责到底”的要求,成立了芦笋、茶叶、小龙虾三大产业基地发展指挥部,所抽人员既有各级领导,又有农业科技人员,他们和原有工作全部脱钩,进驻基地,基地一日不建成,人员就一日不撤走。待基地建成后,再明确一名科技人员专职进行跟踪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此同进,还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有序开展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就业工程”等培训计划和22个省、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的培训工作,其中今年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0500人。
7. 茶叶的发展规划
1.农业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稳定;生猪产能稳步提高,猪肉产量实现产销平衡,基本满足自给。
2.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茶叶、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水产、烤烟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
3.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农业物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
5.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8%,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8. 茶叶发展思路及措施
四
关于整合茶产业资源问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积极推动茶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创响茶叶知名品牌,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产业出口竞争力。
1、加强政策引导。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明确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2016年,印发《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引导各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2、创建知名品牌。农业农村部通过组织各类农业展会等,加大茶叶企业品牌营销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2017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了68场品牌茶叶推介活动,开展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推选。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了76场品牌茶叶推介活动,推选了108个品牌茶叶产品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
3、促进出口贸易。2018年,商务部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认定安徽黄山、江西上饶、湖南长沙三家茶叶基地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织召开国际茶业大会,参加国际茶叶委员会年会、北美茶叶年会等活动,制作珠茶和眉茶出口标准实物参考样,开展茶叶出口质量安全和宣传推广活动,增强中国茶叶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4、凝聚产业力量。2017年,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联合157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及科研单位,聚力联促创新、联创品牌、联拓市场、联合维权,引领做强中国茶产业。2018年,中国茶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化、出口、金融等专项工作,推动实施茶叶标准化战略,共同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搭建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将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茶产业资源,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推动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中国茶商》的观点和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中国茶商》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