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产业化发展
摘,挑,晒等环节………
2. 茶产业融合发展
茶旅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新兴旅游模式,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一种创新发展方式。在茶旅一体化发展中,茶叶是最大的卖点,依托丰富的茶产区资源,游客们可以游茶园、做茶、品茶、买茶、赏茶以及体验茶俗风情。以旅游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茶园资源优势,一方面把茶园建成生态旅游景区,另一方面研发茶产品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茶旅一体化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更有助于提高茶农经济收入。
茶园开办旅游项目既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茶园升级为旅游景区,又可以借此提升自己家茶园的知名度,吸引人们来感受茶叶文化,带动茶叶的销售,甚至是当地的发展,让茶农们得到更多的收入。
茶旅将茶文化融进休闲娱乐放松与消费之中,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旅游的形式,它大大丰富了旅游的过程。现代的旅游大多让人感觉仓促而疲惫,一顿车马劳累之后,下车后就是对着景点各种拍照留影再买些纪念品。茶旅不同,它的游览速度更慢,人们可以在茶树之中漫步,感受茶叶的纯净,这让游人的旅游体验感和实践感也大大增强。
城市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工作、上学,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和课业,繁重又无趣,而城市的空气也是受污染很严重的,车辆的外排废气,工厂的污染,我们每一天呼吸到的空气其实都是很脏的,里面有很多灰尘、重金属等成分,长期呼吸有可能会导致呼吸道、肺部感染,特别是冬季的雾霾天气,更是污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谁不想离开喧闹污染的都市,来茶园呼吸一下干净纯洁的新鲜空气呢?
放下脑海中烦恼的事情,忘记工作中的困难,坐在凉亭中,品一口自己刚刚采下的、泡好的醇香的茶,尝一口清凉的茶点,再望一眼窗外绿油油的茶田,清爽干净的感觉,是不是觉得整个人都被绿色过滤了一遍呢?
据说从神农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喝茶的习惯了,经过历朝历代的延续发展,每个地区的茶都产生了它独特的特色与魅力,而作为茶叶的衍生物,茶杯、茶盘、茶礼、茶道等也都各有特色,所以说茶叶有着悠久的文化,茶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业也要把握地方的茶文化特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游人来到茶园是为了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更加自然的生态坏境,所以茶园应该保护好茶园及其附近的环境,适当修剪茶树的枝杈,选择更好的茶叶种植位置,将茶树与其他的树种组合,让整个茶园看起来更加美观,这样也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茶园也可以根据当地发展情况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茶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知识比赛等活动,利用好当地资源,将茶文化同旅游更好的结合,带动自己的品牌发展和产品营销。
茶道也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茶园还可以组织茶艺和茶艺表演,组织大家一起论茶品茶,让品茶成为一种享受,学习茶道知识并在继承传统上创新,让茶旅更有特色。
茶园还可以拓展工业旅游项目,引导进行茶叶加工的工业企业加入,制定相关战略政策,政府也加大对其的辅助力度,开发相关产品。
茶叶的保健功效有很多,是最健康的饮料,尤其是在降胆固醇和血压的方面,通过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茶叶的功效,加大茶园和药品食品科研发展的交流活动,能够带动茶叶行业的销售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开展研学项目,与学校合作开展冬夏令营的项目,让孩子们深入学习和感受生态文明和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令人向往,茶旅文化更是有着巨大发展力的新兴旅游项目,未来前景一定很好。
3. 推动茶叶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
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扶持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以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
2)以产业园区为单元,园区内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
3)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
项目内容: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3、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项目内容:支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支持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初级加工产品项目。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每年都有政策补贴,可以积极争取。
4、数字农业建设项目
项目内容: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
2021年,国家将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打造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
5、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项目内容:支持发展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园。国家、省、市县产业园建设,各级政府都有扶持政策;全国已批准创建四批10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继续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6、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2021年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建设。
7、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项目内容:建设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种养基地。创新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仓储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加强质量管控和品牌宣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
4. 推动茶产业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是不断激发乡村活力、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宜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情况为基础,概述其取得的成效,简析了宜宾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发展壮大宜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位列首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兴旺,则是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主要抓手,不断激发乡村活力,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
笔者以宜宾为例,就其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成效入手,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宜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成效
宜宾是地处西部内陆的农业大市,基于自身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强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宜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1、宜宾现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
宜宾自然禀赋独特优厚,不断发展培育优势特色农业,现已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宜宾的茶、蚕茧、烟叶、猪、牛、水果、蔬菜产量进入全省前茅,优势地位突出。2018年,宜宾茶园总面积达118.7万亩,全市干茶总产量达7.1万吨,茶业综合产值达165.2亿元,茶园规模居全省第一、干茶产量和综合产值居四川第二。特色名优早茶、中高山有机茶等特色茶叶,珙县、高县等地的蚕茧,长宁等地的林竹产品,江安等地的柑橘,叙州区的油樟,筠连县等地的烟叶,翠屏区等地的生猪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发展规模。
2、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加快
宜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加,2018年宜宾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12户,宜宾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认定20户。多数企业以发展经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主,推动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向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其中,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近30户,形成了绿茶、红茶、早茶三大茶叶产业带,基本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林竹、芽菜、烤烟等农业产业已初具集群化发展规模。
3、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品牌建设不断推进
2017年,宜宾有6个产品及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7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无公害农(畜)产品36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全市农业产品中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2个“四川名牌产品”。宜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宜宾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宜宾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专家学者指出,“宜宾有酿酒专用粮、茶、牛、猪、竹、桑等特色农业产业;但是多数农业产业特而不优,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品质不高、缺乏品牌影响力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说明了宜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效应不明显。
调查发现,有些乡镇没有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特色农业;有的乡镇根据市场需求或政策要求来选择农业产业项目;还有的乡镇现有农业产业种类多且比较分散,没有特色优势,同质化比较严重,以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部分龙头企业与农业原料生产地结合不紧密,使得特色农业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低,难以扩大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效应。另外,还说明了宜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这几年,宜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但是多数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还需提高,农产品开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能力、物流运输销售等方面还不够,使得特色农产品难以向多元化高质量高层次转化升值,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难以实现壮大发展。
宜賓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1、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发展,铸牢特色农业产业基石
科学规划宜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打造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特色农业产业基石,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加强区域规划,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合理布局。产业规划要根据资源禀赋,按照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原则,对当前特色农业产业规划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的特色农业定位。同时要紧紧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宜宾茶叶产业带和宜宾油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引领,突出寻优推进,加快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发挥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
2、加快特色农业向园区集聚,实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有效积聚的重要举措,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建设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当前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区县要按照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大“三园”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三园”建设。要积极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准确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辐射作用。同时,要不断完善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强化科技兴农;要创新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分责全覆盖、知责全落实、履责全方位、问责全过程”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投入品控制、质量追溯、安全预警等生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强化质量兴农。积极构建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储藏运输、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农业地方标准,制定符合宜宾实际的技术规程。
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和整合
龙头企业是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政府要大力扶持经济实力强、产品销路俏、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其扩大再生产和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将具有发展潜力但是规模偏小的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夯实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作用。政府要牵头整合各方力量,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力争形成以区域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创建系列品牌的品牌格局。要积极鼓励指导各类特色农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将品牌发展成为名牌,进一步扩大宜宾特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
4、创新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户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石和核心,是各发展主体之间实现双赢的保证。创新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各地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创新建立直接收益和持续收益的联结机制,各经营主体之间通过采取合作发展、入股发展、抱团发展等不同形式,带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增收。创新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综合受益模式,既保证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又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 茶产业如何发展
茶产业是一项民生产业。发展茶产业,不仅能满足广大消费 者对健康饮料的需要,而且能提高生产者的生活水平,茶产业在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建设和提高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在中国,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茶产业的发 展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6. 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般情况下,茶园一亩产约200~300斤,材料成本约3000元,人工成本约6000元。按每斤100元的进价计算,利润约为14000~24000元。
许多人喜欢喝茶,市场需求也在增长,这也造就了茶产业的崛起。正常情况下,一亩茶园的成本和利润是根据产量来确定的,亩产约为200~300公斤。通常,普通茶叶的市场价格是每100元大约1公斤,成本大约是6000元。茶园每亩收入约为14000~24000元。
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叶需苗数约为3000株,因此每亩茶叶鲜产品约为20000~30000株。由于茶叶成本高,进入市场需要多种加工程序,材料和人工成本约为3000元。
茶叶通常投资少,回报高,但采摘后的新鲜产品需要复杂的加工程序。不管是哪种茶,其价格都是由生产过程和生长环境决定的,但主要是茶的名气和质量,有些茶主要靠名气就能卖到高价。
事实上,市场上有许多昂贵的茶叶,它们的质量也不一定就很好。许多肆无忌惮的商人故意投机,抬高使一些普通茶叶的价格。但是,我们在种植茶叶时应该选择好的品种,
7. 茶产业转型升级
1、汉家刘氏茶。产于襄阳谷城县。该县位于神农架、武当山交界地带,具有奇、险、美、雅、古五大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大薤山,是神农架、武当山旅游带的重点景观之一。谷城在历史上是绿贡茶的主产地。宋朝大书画家米芾曾题“汉家刘氏茶坊”匾牌。
2、磨坪贡茶。这是湖北襄阳市南漳的特产。磨坪贡茶因产于南漳县李庙镇磨坪寺村而得名,历史悠久,品质超群,古代就以“味芳美”而著称,备受封建朝廷的青睐。“磨坪贡茶”系列产品现已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名声大振。
3、襄阳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襄阳红是湖北襄阳市保康的特产。在这片极具传奇色彩和文化品位的大地上,中华茶祖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植五谷,三国茶神诸葛亮也曾在隆中躬耕十年、卧龙出山、三分天下。作为茶叶主产区的南漳、保康、谷城山区位于荆山山脉接武当山余脉的地区,处于北纬三十二度茶叶黄金生产线,气候独特,所产红茶、绿茶俱佳。
4、保康松针。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的特产。保康松针茶其品质特征:外形紧直,圆润光滑,呈翠绿色,内质香气清高,汤色嫩绿,滋味醇厚,叶底肥嫩饱满。保康松针是条形绿茶的一种,产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保南店垭镇和保北黄堡一带。
5、九皇山云雾茶。由于受高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
6、襄阳高香茶。获国家商标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襄阳高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对推进该市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将起到积极作用。
7、薤山叠翠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鄂西北秦巴山脉谷西南山区高寒地带的高山茶、有机茶,生长在秦巴山余脉大薤山的富硒带上,位居全国百家产茶大县之一,茶产业已发展成为谷城农业经济四大产业之首。
8、保康绿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康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记载。近年来,茶叶种植面积扩张迅速,产量不断增加。保康绿茶以高香著称,其特征是茶条紧密,汤色浓绿,滋味纯正,香高持久。名优茶主要有银剑、菊花茶、松针、毛尖、炒青等几大系列。
9、五山玉皇剑茶。这个系列的产品特色是扁直似剑、翠绿显毫、汤色清亮、嫩香持久、滋味甘纯、叶芽嫩匀。富含茶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多种天然营养成分。
10、刘猴大白毫。这里气候温和,土质呈弱酸性,适宜茶叶生长。刘猴镇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产业是刘猴镇重要的支柱产业。境内山川丘陵上,茶园密布,目前已形成1万亩优质福鼎大白豪茶园。
8. 茶叶产业结构
是的。
茶叶拍卖交易需要以一定的市场结构为前提。众多小规模生产者和零售商的交易主体不适合茶叶大宗拍卖交易,这样会导致另一无序的竞争。换句话说,茶叶拍卖交易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既有竞争又有垄断性的市场竞争结构,对此,各国在具体方法上各不相同。
9. 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
四
关于整合茶产业资源问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积极推动茶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创响茶叶知名品牌,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产业出口竞争力。
1、加强政策引导。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明确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2016年,印发《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引导各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2、创建知名品牌。农业农村部通过组织各类农业展会等,加大茶叶企业品牌营销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2017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了68场品牌茶叶推介活动,开展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推选。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了76场品牌茶叶推介活动,推选了108个品牌茶叶产品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
3、促进出口贸易。2018年,商务部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认定安徽黄山、江西上饶、湖南长沙三家茶叶基地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织召开国际茶业大会,参加国际茶叶委员会年会、北美茶叶年会等活动,制作珠茶和眉茶出口标准实物参考样,开展茶叶出口质量安全和宣传推广活动,增强中国茶叶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4、凝聚产业力量。2017年,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联合157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及科研单位,聚力联促创新、联创品牌、联拓市场、联合维权,引领做强中国茶产业。2018年,中国茶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化、出口、金融等专项工作,推动实施茶叶标准化战略,共同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搭建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将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茶产业资源,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推动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中国茶商》的观点和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中国茶商》的观点和立场
10. 茶叶产业和茶产业
感恩提问者,普文是原产地茶山经营者,很荣幸回答您的提问?
经营者之问?
为什么你经营的茶叶生意会亏损?普文认为能问这个问题的人,其实还别开店了,因为连自己什么问题都无法统计与分析出来,何必再苦苦支撑,因为不合适啦。但是普文还是给您一些意见。
如何盈利?
普文认为以下几点您因考虑下。
1.及时止损的经营之道
2.从新学习对茶叶认知
3.在茶知识的能力范围内专业经营茶品。
4.从头规划您的营销方案,品牌方案,别死胡同里钻着。
5.认真的作好统计,分析经营状况,针对性解决问题。
普文建议
建议您自己抓住关键要素,经营之道,自己要上心,别老想着自己偷懒,别人帮您做,那是不科学的,再说,你这样的情况更无科学的制度来管理人,失败只会离你越近。最后祝您能花开富贵,生意好转。
真茶君—普文
11. 茶叶行业发展战略
北方的游牧民族离不开中原的茶叶,这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决定的,
中国的游牧民族多集中于西北地区,其日常饮食基本上以牛羊肉为主,辅以青棵奶酪饮品。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牛羊肉是高热量不易消化食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茶叶有着不可忽视的药理作用。西北地区的人民多居住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原上,气候干燥寒冷,通常容易发生机体缺氧症和低压症。而饮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的作用,可以防治因血压升高而引起的头痛、缺氧等症,亦可防治思睡倦怠、精神不适等低压症。游牧民族的脂肪食品较多,油腻不易消化,而马背上的民族不事生产,很少种植蔬菜,极度缺乏各种人体急需的维生素。而茶叶刚好可以解决这两大问题。茶叶中含有多种酶,可以分解食物,去除油腻,有助于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维生素和氨基酸,正好弥补了西北地区饮食中蔬菜少的缺憾。
中国藏族有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这正是茶叶对西北游牧民族重要性的生动写照。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喜爱饮茶,曾在《论茶》一文中写道:“除烦去腻,不可缺茶”。古籍《滴露漫录》上说:“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热,非茶不解”。可见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认识到了茶叶巨大的药理价值。
由于茶叶对游牧民族的饮食非常重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于是茶叶也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控制西北少数民族的战略武器。
北宋后期,宰相葵京立“茶引法”,设立专门管理茶叶的机构“茶马司”,商人经营茶叶必须到官方领“引”,凭“引”卖茶,运销数量和地点都有限制,政府则按“引”收税。而茶马司的职责主要掌管四川边茶与少效民族交换马匹事务。自此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而这一开创性的以茶制边政策也为后世王朝所继承。
至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旧茶制度始行废止,并着意改善边茶生产条件,扩大边茶生产。满足西北各族人民需要,边民千年为茶所苦的现状才彻底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