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时期茶叶主要品饮形式为
出自明代冯可宾在《茶笺》中提出品茶“十三宜”,即“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一无事”,就是没有俗事缠身。古人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其实一年四季都有其独特美,不同的是人们未必常有雅兴,原因是俗务缠身,根本没有品茶的工夫,何况是品茶的心情呢?身为凡夫俗于只可待到无事之时,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品味一番茶的韵味。
“二佳客”,就是要有趣味高尚,懂得欣赏茶之“三昧”的茶客。茶是一种艺术,需要有知音,否则就如同对牛弹琴,虽有“高山流水”之雅意,而无伯牙子期之相知;虽有无上妙品之佳茗,却只能暴殄天物于“牛嚼牡丹”之俗客。
“三幽坐”,就是要有幽雅的品饮环境,令人处于一种心平气静、无忧无虑的心境之中。环境常能感染人,处下热闹喧嚣的街市,人们不免往钱财名利上想。而处于芝兰之室,人们往往向恬淡娴雅处想,心由境造,境由人造,选择一个幽静的环境对于品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吟诗”,就是以诗助茶兴,以茶启诗兴。诗歌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流淌,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五挥翰”,就是挥毫泼墨,将千思万绪付之于书画丹青。有时候,诗歌仍不能尽兴,就需要以另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古人说的“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六徜徉”,就是跟着感觉走,闲庭信步,而完全不用意识去主宰。
“七睡起”,就是酣睡初醒,饮一杯微苦回甘的香茶,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八宿酲”, “醒”就是酒醉未醒的意思,这就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喝茶解酒,茶与洒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是对立的文化,酒性发散,浓烈,而茶性收敛、淡泊,因此破酒者必茶也。
“九清供”,就是以清鲜果品来佐茶,酒属荤,佐酒者必是肉类,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壮士的豪迈。茶属素,佐酒者必素食,黄卷青灯,苦茶素斋是僧道隐士的淡泊。
“十精舍”,就是雅静的茶室,不一定要多么高档华丽,氛围应以淡雅、宁静为主,宁可竹林茅屋也不要富丽堂皇,唯其如此才能体现茶的韵味。
“十一会心”,茶中三昧是非耍人们用全部心神去品味才能得到。一人独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妙不可言,_二人对饮,于我心有戚戚焉而不必说破。
“十二赏鉴”,仔细品味,慢慢把玩,茶之“色”、“香”、“睬”、“韵”沁人心脾,妙不可言。
“十三文僮”,就是文静伶俐的茶僮,宛如一条清澈活泼的小溪在幽静的山谷流淌。试想,如果没有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侍茶童,那么整个氛围虽清幽,不免失之枯燥。
2. 明朝时期茶叶主要品饮形式为哪种
潮汕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有个笑话,说是上对方家里吵架,进对方家里先喝泡茶再开始肇事!形象的说明了功夫茶在潮汕的地位!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工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工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汕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汕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才能落肚。
3. 元代明代流行的饮茶方式为
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敞口,直壁下收,喇叭形高足。通体青釉之上点缀不规则的褐色斑点。青釉褐斑工艺最早见于晋代,元代在青釉、青白釉等多种器物上有这种做法。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盏托
盏托为一套茶具。盏撇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乳状脐。托盘敞口,中间盏座凸起,高足外撇,足内无釉。盏内壁口沿绘卷草纹,内底饰缠枝花卉,外壁绘缠枝菊,托盘内绘有缠枝牡丹,外绘莲瓣纹,颈部绘重叠蕉叶纹。青花呈色浓艳。胎质坚硬,釉色白中闪青。
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采用贴花和串珠式装饰手法构成覆钟纹和如意云头纹,并饰“寿比南山”和“福如东海”的吉祥语。腹下部贴有花卉装饰。串珠式装饰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装饰题材和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淡雅。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诗文罐
小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4道弦纹将纹饰分为3部分,肩部用黑彩绘婴戏莲纹,下腹绘折枝花卉,中腹部题草书七言绝句诗一首:“寻慎悟入蓬莱捣(岛),香花不断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至元十八年。”黄褐色釉,胎质较粗。现存元代用诗文作装饰并有年款之器甚少,弥足珍贵。
景德镇窑青花束莲纹梨式壶
直口,垂腹,平底无釉。弯流,曲柄,柄上附小圆系。腹部绘束莲纹,流绘火珠纹。胎骨致密洁白,釉质细润,青花色泽浓重,白釉闪青。梨式壶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似梨,故名。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口似僧帽,束颈,鼓腹,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盖为珠形钮,平置于口沿之内,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釉面莹润,造型雅致。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是元代的创新品种。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有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红釉及青花僧帽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
壶身呈圆筒状,上小下大,器身上、中、下、左、右各饰有一条凸起的条带,模印凸起莲瓣纹,线条流畅自然。方形流,扁条形曲柄。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质细腻洁白。该器型为仿蒙古传统器物造型,只是将壶身换了个方向,装上流,是体现元大都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汇聚、融合、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器物蒙、藏皆用,是用来装、拌酥油茶的器皿。将茶砖煎成浓茶时,倒入少量酥油、盐,有的还加一些牛奶等其他佐料,现在亦有加味精搅拌至茶和酥油交融即可,是蒙、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钧窑天蓝釉水丞
收口,垂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不到底,口沿釉垂流呈现胎体颜色。造型别致。
元代版图的扩大,密切了国内外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兴盛,这无疑促进了陶瓷茶具的产量。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元代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承上是指由于外贸的需要,北方地区主要的瓷窑,如定窑、磁州窑、钧窑等以及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仍保持着原来的釉色特质继续生产;启下是指元代中期以后,代表时代特色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等烧制成熟,影响着明代以后的中国陶瓷发展。另外,陶瓷茶具逐渐重视装饰,对明代彩绘茶具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 从明代延续至今,我们常用的饮茶方式是什么?
历史记载,隋文帝有脑病,通过喝茶治好。隋朝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让茶叶走向大江南北。
到了盛唐,茶成了举国之饮,上自官员下至百姓都喝起了茶。唐朝茶传播,陆羽功不可没。这一时期,有了煎茶法:备具-烤茶-碾茶-煮水-煮茶-赏沫-斟茶-传饮。
宋朝:饮茶最艺术
宋朝文化兴盛,平常生活也艺术化。宋朝的茶名可以感悟到文艺气息,龙团凤饼之茶,玉龙胜雪之茶,还有宫廷秘传的绣茶。宋朝不仅仅喝茶,还把茶作为娱乐工具。最盛行的玩法是点茶法,将茶沫放入茶盏中,先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然后用竹筅反复击打产生泡沫,谁的汤花更白保持更久就是胜者。还有更高级的玩法,分茶,让汤花变为图案甚至诗词。
明朝:开始泡茶喝
唐煮宋点明冲泡,我们现在的喝法就是明朝开始。朱元璋时代,开始流行泡散茶。新的饮茶方式还带动了茶具的变革,出现了白瓷、青花瓷、紫砂等器具。
现代的制茶技术也起源于明代,改蒸青为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同时各种茶类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清代:普洱茶流行
普洱茶在清代名重天下,皇宫里有夏饮龙井冬饮普洱之说。普洱茶成为皇室贡茶,并作为国礼赠与外国使者。
5. 明代的主流制茶方式是( )
鹿鸣茶,据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征剿僰人的军队在珙县曹营一带发现了一种较好的制茶方法,然后就将所制的茶叶进贡万历皇帝,听说那里“仙山首善”“呦呦鹿鸣”,于是就赐名为鹿鸣茶。
还有,鹿鸣茶的制作非常讲究:原料必须是在清明前后、清早采摘的鲜嫩芽叶,制作步骤主要有采摘、揉炼、毛火、足火、微火焙干的“三杀三揉”等。
6.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
《诗经》中称藤茶为古茶钩藤,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其归为藤茶,沿用至今。
《中华本草》对藤茶的药用价值有详细记载:藤茶富含有机植物硒、二氢杨梅素、维生素E和锌以及17种氨基酸,锌、锰等14种微量元素,恩施地区山民将藤茶视为神灵对土家人的恩赐,称其为“土家神茶”。
说起藤茶,不得不提起一个传奇人物——土家人的英雄容美土司田世爵。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田世爵受封任湖广容美土司宣抚使,他带领土家人民走上一条中兴开化之路,是恩施土家族最早引进汉文化与将农耕文明引入土家的革新者。藤茶因容美土司田世爵进献嘉靖皇帝闻名天下,在民间赢得"三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
7. 在明清时期,饮茶是用到的茶叶为
一、碧螺春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二、信阳毛尖
中国十大名茶排名第二位,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被誉为“绿茶之王”。产于信阳市和新县,商城县及境内大别山一带。
三、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或许是中国十大名茶排名中最为人熟的种类了。西湖龙井,属绿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
四、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
五、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一带,又称徽茶。
六、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具有岩韵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七、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属于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
八、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九、铁观音
铁观音位列中国十大名茶排行第九可能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正在人们熟知的茶叶中,铁观音的名气是最大的。
铁观音属于清茶类,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
十、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属于绿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在明朝是改称“六安瓜片”为极品茶,到了清茶成为了朝廷贡茶。#茶知识 #中国十大名茶
8. 明代的饮茶方式是
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之内。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此外汉族地区也有三道茶的说法和传统,在江南传统茶有三道,分别是镬糍茶(甜茶)、烘豆茶(咸茶)和莫干黄芽(鲜青茶)。主要流行于浙江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及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和上海的部分地区。
9. 明朝的茶叶贸易的分类
茶马互市贸易分为三种,商茶、官茶、私茶。
商茶:明代茶法之一,即由国家发给茶引,令商贾至产茶地自买茶叶。无引、由及茶、引相离者,则要受追究,照私茶论处。
官茶:由官府生产经销或向官府纳税后销售的茶均称官茶,在历史上由政府严格控制,用于“茶马互市”。
私茶:指非官有或违禁贩卖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