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花(白地黑花瓷):“铁锈花”是河北邯郸地区磁县彭城产瓷区传统的磁州窑装饰方法之一。相传是我国宋代北方定窑所制的一种黑釉。它是以氧化铁(Fe2 03)或含铁量较高的矿物――“斑花石”作色料,在釉下绘成纹样,经高温氧化焰烧成,呈现黑色花纹,有时有结晶体出现,如《陶雅》所说:“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然发亮,其光如铁”,故又称“铁锈花”。
②青花:“青花瓷”是在宋代黑花(铁锈花)即“白地黑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我国元代已有生产,明、清两代逐渐精美。它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又称珠明料),在坯体上描绘纹饰,再敷盖一层透明的青白釉,人窑经1280℃左右温度在还慎和原焰中烧成。氧化钴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呈蓝色,故称“青花”。
②-1手工绘制青花瓷:“青花瓷”在元代绘制纹饰,仅用毛笔勾画、涂染,有明显的笔触痕迹,形象豪放,朴素大方。有部分产品用土料(当地含铁、钴等杂质多的不纯青料)画成,纹饰呈青灰色。也有用所谓的“苏泥勃青”(一种进口的色料)画成,色彩呈鲜艳的蓝紫色调。到了明代达到了高峰,当时以宣德、成化、万历(明三代)为代表a宣德青花在元代青花的基础上又有发展,花纹深蓝苍翠,明艳浑厚。花纹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有时料中凸起(称“料刺”),实际是积料凸起,中间凹下有结晶分布的“料斑”现象(即料厚并含有铁形成的),使画面丰富有变化,行家们认为是一种特征。成化、万历绘制青花,改单一画笔为细笔勾线。大笔(分水斗笔)分(混)水(即分浓淡、明暗等层次的色彩),色彩平匀,纹饰细腻,秀丽、淡雅,层次丰富,料色较鲜明。清代以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为代表。绘制青花,纹饰较规正,重细节,线条挺拔,分水平整。易仿制,但显繁缛。当今生产的“青花瓷”,多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色彩纯青,细腻,但缺乏厚重感。优点是色调一致,设色均匀,适合绘制日用瓷。调整配方也可仿制宣德、成化等朝代的料色绘制陈设瓷和仿古瓷纹饰。日用陶瓷需要配套,由于设色厚薄和人窑烧成时的窑内气氛、装烧窑位的不同,色相和深浅略有不同,选择时应尽量注意色调一致,花纹清晰,深浅近似,有整体的统一感。
②-2釉下青花贴花:为了节约人力,提高生产率,画面、规格统一,而改进的一种用贴花方法代替手工绘制青花的装饰方法。由于它画面规格统一,省工省时,生产量大的优点,可作为一般普通陈设瓷画面装饰,更适合贴制装饰大量成套日用瓷。青花贴花纸一般是用铜板刻制印版,然后刮色制成花纸,用清水贴上坯胎,撕去底纸,留下纹饰,再施透明青白釉,人窑在还原焰中烧成。工序简单,成本低廉,容易掌握。目前青花贴花纸有两种:一种是青花带水贴花纸,是具有青花线条与分水深浅效果的花纸;另一种是只印有青花线条的贴花纸。将花纸贴上坯胎后,撕去底纸,仍需用手工分水。应注意的是,由于贴花粘附的程度不同或因印制花纸、贴花操作过程中的不慎,造成断线、缺花等缺陷。
③釉里红:“釉里红”是由宋“钧窑”、“紫红斑釉”引起的,早在宋代就开始烧造。“釉里红”是以一种“氧化铜”为着纤逗色剂的釉下彩装饰产品。它是将多量的氧化铜配合一些石灰石及富含石英、碱金属(即以石灰质为主,配以氧化锡、氧化铜以及硅等元素)原料混合的细末色料,在坯宽竖盯胎上绘制花纹,外施一层透明青白釉,然后人窑用还原焰烧成。产品形成一种从透明釉下呈现的红白相间、对比强烈、色彩凝重素雅、浑厚艳丽的效果,深受人们喜爱。“釉里红色料”很容易沉淀,并且对烧成条件敏感性强,常常不易得到理想的红色。在焙烧中如火候不足时呈紫色,有时因窑内有氧化气氛而部分出现苹果绿色,放古代记载又称“元紫”。由于釉里红呈色不稳定,不宜绘制配套产品。因此,如能得到一件较理想的红色产品,被视为珍品。经过多年研究试制,调整配方,窑炉改造,效果比以往大有提高。“釉里红’’在元代和明代初常有单独装饰,但也多与青花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称“青花釉里红’’,其产品呈现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又增添了釉里红的“艳丽明快”,成为名贵的艺术瓷种,它主要装饰高级陈设瓷。
④釉下五彩:“釉下五彩’’装饰是湖南醴陵著名的釉下彩装饰品种。由于它的多彩纹饰绘制在釉面下,故称“釉下五彩”,又称“窑彩,制品呈现多种彩色纹饰,五光十色,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经久耐用,永不退色。驰名中外,为人们所珍爱。
“釉下五彩”的制作方法有如下三种:
④-1泥坯彩绘:即在泥坯上,以多种釉下彩料进行装饰,经700℃左右低温素烧,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人窑高温烧成。由于经两次烧成,故称为“两烧制”。
④-2素坯彩绘:即将泥坯进行低温素烧,再在素坯上用釉下色料进行彩饰,又用低温烧一次,然后罩一层透明釉,人窑高温烧成。由于经三次烧成,故称“三烧制”。
④-3釉坯彩绘:先将制成的坯施白釉,再在釉上用釉下彩料绘制纹饰,再在纹饰上喷盖一层透明薄釉,入窑高温烧成。由于画面在两层釉之中,故又称“釉中彩”o这种彩饰比前两种简单,故采用广泛。解放后,由于广大的瓷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大胆革新,创造出釉下贴花方法来进行“釉下五彩”纹样的装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大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方法是将坯胎上釉,再在釉面上刷一层1%甲基纤维素,然后贴上事先在纸上印上一层釉、再在釉上印上彩色花纹的贴花纸,人窑经高温烧成。效果很好,十分方便。
⑤刻、划花:“刻、划花”是在坯胎上用刀、针等工具进行刻划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从釉中透出纹饰的一种陶瓷装饰品种。“刻划花”多敷盖一层影青、玉青、豆青、龙泉等高温青釉,故又称“青釉刻花”。景德镇又称“半刀泥’’。“划花”的出现历史悠久,相传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萌芽,到了唐、宋时期已成熟。尤其是宋代运用甚广,故有“宋代刻划花’’之称。历史上的定窑(河北曲阳)、越窑(今浙江余姚)、耀州窑(今陕西铜川)、磁州窑(今河北彭城)、龙泉窑(今浙江龙泉)、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湘湖窑)的刻划花均具有其地方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刻划花”素雅别致,无毒,是制作餐、茶具饮食用器皿的最佳装饰品种。“刻划花’’纹饰和造型结合紧密,同时又和坯釉相联系,整体感强,形象简练,成本低廉,便于生产。刻花有阳刻和阴刻之分,一般多为阴刻,用刻线组成纹饰。多装饰碗、瓶等。如今江苏宜兴(丁蜀镇)、四川荣昌等产瓷区,发展刻划花用于紫砂和陶器上,别具风格。“剔花”:是在坯胎上用刻划花方法刻划出纹饰,再把纹饰之间的底子用刻刀剔掉,露出花纹,亦称“剥花”“扒花”:是在坯胎上用刻刀将纹饰部分扒成阴纹,它和剔花的处理方法相反。形象突出,粗犷简朴,有剪裂枫格。近年来陶瓷科研艺术人员又利用刻划纹的深浅,深处釉厚色深,浅处釉薄色淡的光学原理,刻划人物和动、植物形象,上透明釉后在高温中烧成。形成有素描效果的艺术品,另有新创意。
釉下彩瓷主要出现的缺陷
釉下彩瓷产品,由于色彩选配、打磨、施釉、彩绘纹饰等操作,以及焙烧过程中的不当,主要出现以下缺陷。
①老、爽
出现“老”、“爽”现象是入窑烧成时窑温和氧化、还原气氛不正常。温度过高则老,过低则爽,即未烧熟(生)。窑温过高釉面熔融过度,致使花纹随釉而流动,立面的纹饰下流,平面的纹饰呈不规则状,不清晰,且色度减退,寡而无味。温度过低,釉面未充分熔融,釉面不透明,花纹不清晰,而旦釉面呈不光洁、亮度差、高低不平的橘釉状。
②吸烟
造成吸烟现象是和日用陶瓷产品造型的外观质量中“烟熏”的形成原因相同。它是在釉熔化后,窑内还原气氛过重,加煤过多过急,通风不良,碳素被熔融封闭,无法排出;又一氧化碳充满窑内,燃烧不完全,致使釉面有沉碳现象。因此,釉面局部或全部呈灰黑色、褐色,影响陶瓷产品质量。
③料刺
在此讲的釉下彩“青花”“料刺”,和明代宣德釉下青花纹饰中出现的“料斑”不同的是比较集中,每个“料刺”呈颗粒凸起状,在花纹边缘容易出现“料刺”。其成因主要是选料不纯,料硬(温度高),料中含杂质过多,研磨不细,料线重叠,以及分水至纹饰边缘积料。由于杂质颗粒不易熔化而形成黑褐色“料刺”,突出釉面,触摸刺手,影响了釉面的光洁。
④剥釉
剥釉是产品表面局部无釉或呈熔洞状凹陷。主要成因是坯胎不洁,坯面、花纹中有汗斑、油腻、胶水等与釉料不合而形成剥釉。又如施釉过急,胎含水过多,釉粘附不紧和釉料打磨过细等原因也会出现剥釉。
⑤发朦
花纹不清晰的主要原因是釉料配合不适当,如釉料本身透明度差或施釉过厚,烧成温度过低,釉面爽(未烧熟),不够透明等原因造成朦底现象。因此,装饰花纹模糊不清,故称“发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不透明的原因:
1.白釉瓷器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而且大型瓷器比如梅瓶等有明显的接胎痕;2.嘉靖白釉瓷器釉面开始变得稀薄,釉色呈乳白色,嘉靖白釉“纯净无杂”;油腻感没有了,而且开始在足端不施釉了渗哪,可见工艺越丛游码来越草率了。胎体较薄,磨慧口部略有变形。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
明嘉靖白釉瓷器
1.嘉槐胡搭靖白釉瓷器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而且大型瓷器比如梅瓶等有明显的接胎痕;2.嘉做世靖白釉瓷器釉面开始变得稀薄,釉色呈乳白铅拿色,嘉靖白釉“纯净无杂”;油腻感没有了,而且开始在足端不施釉了,可见工艺越来越草率了。胎体较薄,口部略有变形。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