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很少有人评论鲁迅的散文《腊叶》?这篇散文不好吗?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1-30 13:05   点击:176  编辑:浦睿   手机版

因为鲁迅这篇散文《腊叶》是写给许广平,至此就很少人评论这篇文章。鲁迅曾对孙伏园说过这意思:许公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松懈,不要怠忽。

鲁迅这篇文章写法奇特,如果我们不知道以上的事实,谁能领会其意呢?他以爱我者的口吻说话,把自己比作那一片枫叶一一他称之为腊叶,因为那是陈旧的,干枯的。主人因为同情了它,因它有病。

全文分两段:笫一段交待腊叶的来历。笫二段阐述收藏一片枫叶的经过。以自己怜惜爱护病叶的心情,来比喻青年们对作者爱护和珍惜,并流露出亲切感激的情意。

表面上写作者去秋和今冬待病叶不同的心情,实际是以腊叶自喻,通篇表现了对于爱护他的青年们温情善意与和蔼可亲的感激心情,还喑含着对青年们的叮嘱,希望爱我者再不要用宝贵的时间来关心他,而要尽快站出来,去关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篇散文诗写得异常精彩,作者把丰富的情感浓缩在不到400字的篇幅内,从中可看出鲁迅先生不凡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写作才能。最后用以下一句话作结束语:君子如兰,空谷幽香。

鲁迅写的《两颗枣树》到底作何意,该如何理解?

关于这“两棵枣树”的事,其实是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里所写的第一句话:“在我的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关这句话的含意有很多的猜想和理解,但是都没有很透彻的说法。当然这就使很多人难以理解,自然也就导致了一些比较“聪明的”人的的疑问:真接说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再重复一句呢?还有的人竟然怀疑大师的文化功底,大言不惭的说什么鲁迅先生“不懂得”修辞,说这句话明显的就是一个“病句”!

真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我觉得先生这句话也具有很深的内涵,无疑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同时这也表现出先生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試想,作为一个文学(文化)大师 、世界文豪的他,会有出现这样明显的、低级的“错误”吗?)绝对不可能!

《秋夜》写于1924年 ,正是民族处于黒暗时期,这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走出门来,看到万物潇肃,空旷无比,心中顿时充满惆怅:因为他只看到了门前那“一棵和另一棵枣树”,这种场景肯定令作者产生一定思绪而浮想联翩!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也寓意这个世界的黑暗与悲凉:为什么只有两棵枣树?为什么没有别的树木和景色?这难道不是反映出作者对新生事物、进步力量和社会变革的强烈企盼?他这是在热切的盼望着能够有鲜花开放的美好春天的到来!我们如果这样去理解作者当时求变的心情,就不难看出他的“重复”语句的意义了:现在除了一棵枣树,还有另一棵枣树以外,什么都没有!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假如作者只用一句话“我的家门前有两棵枣树”,那就根本不可能达到深刻表露他的心境的真正效果了!

我们必须知道,文学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还必须知道,鲁迅先生虽然也是一一名文化斗士,但他更是一名文人!他的作品也不完全都是“投枪”和“匕首”,他也写纯文学,写杂文,写散文,也写小说 ,他的语言既有尖刻辛辣,也讲究幽默和淳朴,正是:喜笑怒骂皆文章!比如他写的回忆散文《少年闰土》就把一个乡下少年形象写活了!文章词句朴实、特别有人情味、乡土味 ,读来觉得很真实 ,让读者为闰土的人生遭遇和结局而感动、感慨、同情、遗憾……

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的不同写作风格的魅力所在吧!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的去理解大师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方法,而不是断章取义,甚至是故意歪曲!我觉得那些说先生“不懂”修辞的人,正是因他们自己的的思维幼稚、文化功底浮浅而读不懂和理解不了先生的语意(这种情况可以理解),至于另一种人我认为那就是纯属别有用心,去故意抹黑先生罢了!

谢谢邀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