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蓉尚坊小区有没有茶楼?
有茶楼。
成都蓉尚坊小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牛王庙东风大桥附近,在点将台街与点将台东街之间,小区里面没有茶楼,在大门外有茶楼,叫成都蓉尚坊茶府。蓉尚茶府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昭觉寺南路402-410号2楼。这里环境很好,干净卫生,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你知道四川为什么有这么多茶馆吗?
-风物君语-
四川,就是个大茶馆啊
一半在火锅里,一半在茶馆里。这地方,只能是 四川 。
外地人去四川,当地朋友有“待客三件套”, 喝茶、打麻将、吃火锅 ――其中两件就发生在茶馆里。火锅让四川热闹喧腾,而茶馆则让四川悠闲安逸,对四川人来说, 茶馆是除了家以外所在时间最长的地方 。据说,四川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馆”。
“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每天都要光顾茶馆,是四川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外地人进四川茶馆,耳闻着一声声四川口音,常有 “四川人不用上班” 的错觉。殊不知,也许就在他疑惑的瞬间,茶馆里谈笑的四川人,已经搞定了一桩生意,比“上班”效率高多了。
在四川,喝茶这件事,早已经超越本身,成为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幸福可以量化,那么四川人的幸福就是“茶馆指数” 。据统计,单是成都一市,就有 近10000家 茶馆。这么多茶馆,四川人都在茶馆“做撒子”?
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学者王迪曾对成都茶馆深入研究,认为四川茶馆有重要的 社会 功能,是四川人的公共舞台。
唐代 饮茶之风开始流行之后,茶馆就跟着诞生了,当时叫 “茗铺” (茗,嫩芽制作的茶,现在四川部分地区仍将茶馆称为茶铺),明代始呼为 “茶馆” 。
经过一千多年发展,中国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 “茶馆文化” :
北方 以 京津地区 为代表,茶馆里多悬名人字画、摆典雅桌椅,清古中不失华丽;而在 南方 , 闽粤、江南、川蜀三分天下 ――闽粤重“功夫茶”,从选茶、取水到茶具、泡法,样样考究;江南茶楼往往临水而建、秀色无边; 独川蜀茶馆倜傥不羁,市肆里一间矮屋、几排桌椅,三教九流、坐卧随心,烟火气十足。
以前,四川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睡眼惺忪摸到茶馆,要一碗茶,两个指头沾一沾先润润眼角,一气喝下大半碗,才算完全醒来。喝罢早茶,话少的,买点热水回家给家里人洗漱,话多的,已经和陆陆续续进店的人摆起 “龙门阵” (闲聊)来。
四川人口才好,就是在茶馆里练出来的,无论故朋新友,一进茶馆都是谈友。各行各业的人,在茶馆里进进出出、说说笑笑,芝麻大的事,也能聊上大半天,于是,茶馆就成了一个“信息站”。 早年间,茶馆于四川人而言,就是一个互联网,是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来源。
休闲的茶馆,就这样衍生出另一个功能―― 社交 。
在茶馆里,四川人总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爱好戏曲的,自己组团,不化妆也不穿戴行头,简单的乐器一响,就有了简约版的川剧―― “打围鼓” 。爱 打麻将 的,再也不愁“三缺一”,茶具都摆到一边,茶桌上垒起“城墙”又炸又糊,讲究点的茶馆,还专门在桌面下设计了可以放茶具和弹烟灰的凹槽,啥都不耽误。
做小生意的也进到茶馆里, 擦鞋的、采耳的、修脚的、剃头的、看相算卦的…… 时至今日,在四川的老茶馆里,依然能看得见这些行当。 茶馆又成了“森林”,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生态系统” 。谈大生意也去茶馆,但多半会选择包间,有茶、有点心,还可以随时叫菜设宴,既在熟悉的环境里,又“别有洞天”,安逸巴适,谈生意成功的概率极大。
此外,茶馆还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民间调解室 。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若双方有纠纷,便约定一个中间人到茶馆里 “吃讲茶” 。若一方理亏,则付全部茶钱,并赔礼道歉;若两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并握手言和。《让子弹飞》里,就有吃讲茶的场景,后来闹出了人命。艺术源于生活,吃讲茶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后来被明令禁止。
无论什么目的,无论什么活动,只要是进到茶馆这个大舞台里,茶客们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 要一碗茶 。
“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人对茶馆的爱,是深入骨子里的。 四川是茶饮的发源地之一 ,说起喝茶,四川人是有足够资格骄傲的。 茶,是四川人的半条命。
初到四川的北方人,没走几条街,就会发现 “十步一茶馆,百步一茶楼” 这种现象并非夸张。如果不是马路上要行车,四川人就要把茶馆开到路中间去了。
四川茶馆为什么这么多,又何以自成一派?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四川地跨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是丘陵、盆地,而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通道进入四川,与其境内的 1400多条河流 ,为四川提供了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和湿度。于是,高山好茶借水而发。
四川的产茶县有 120多个 ,茶园面积 500多万亩 ,茶农 380万 ,每年产茶约 30万吨 。四川的茶质量并不差,但由于四川人生来一副闲散性情,懒得营销,故而川茶名头不如浙江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铁观音之流响亮。
其实,细数起来,四川的名茶也不少, 竹叶青、碧潭飘雪、蒙顶黄芽等 ,都是绿茶中的精品。 四川人在茶馆里喝的,一般都是绿茶 。当然,四川也产 红茶 和 黑茶 ,川南的藏族、羌族喝得比较多。唐宋时期,四川人将茶叶运往西藏等地,形成了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 “茶马古道” 。本文中的“四川”,主要指以成都平原为主的传统蜀地。
地理在赋予四川“盛产茶”优势的同时,也为四川带来了崎岖不平的地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崎岖狭窄的蜀道上,牲畜难行,只能依靠肩挑人扛,长途苦力中,人最大的需求就是有口水喝,茶叶生津解渴,茶馆便应用而生。
前文中写四川人一睁眼便去茶馆买热水,并非四川人懒得生火,实在是旧时四川地区燃料较贵,热水困难,为节约柴禾,一般百姓人家都是去茶馆里买水。清末的时候,二文钱就能买上一壶 “鲜开水” 。对茶客来说,省事省钱,对茶馆来说,多一项收入,两厢情愿。四川茶馆里的 “老虎灶” ,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因专门向市民出售开水的而产生的。
巨大的茶水与热水需求,使得四川的茶馆越来越多,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四川茶馆文化”。即使在民国的兵荒马乱里,四川人也天天在茶馆里,不慌不忙。还有四川朋友说,地震时父母正在茶馆里打麻将,墙裂了,换个茶馆继续打。这是茶馆养成的“四川性格”,淡定从容。
在 旅游 业兴起之前,四川各地茶馆里的茶非常便宜。拿成都来说,以前是几块钱一碗喝到黑,而如今,宽窄巷子、人民公园之类 旅游 景点内的茶馆茶价大涨,一杯蒙顶茶卖到30元,本地人已经不去了,倒成了游客体验成都市井文化的热闹去处。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数人走马观花一趟,只看到了四川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四川人悠闲安逸的生活态度。鲜少有人真正注意到,四川的茶馆里,还暗藏着不少“讲究”。
对四川人来说,喝茶是一件“不朽的盛事”,因此也就有了独特的 “川味讲究” 。
这讲究,首先便体现在器具上,喝茶用的是 盖碗 ,泡茶用的是 黄铜长嘴茶壶 ,摆在茶馆里的家具是 竹桌椅 ,油漆也不刷,来往的茶客和岁月自然会为它们包上了一层“温柔的浆”,古铜一般温润。
到了茶馆, 茶堂倌 (也叫茶倌、茶博士等)一出场,右手提壶,左手同时能拿十几套盖碗,到了桌前一扬手,茶船在桌子上旋几旋,不偏不倚,各人面前刚刚好一个,依次放碗,右手渗水、左手盖盖儿,长嘴茶壶粘在身上似的,什么“苏秦背剑”(四川茶道认为有剑不是茶,故而也叫苏秦背月)、“童子拜观音”、“蛟龙探海”,动作流利,一气呵成。开水从两尺高的壶嘴注入盖碗中,点滴不溅,这叫功夫。
在别的地方,盖碗是用来泡茶的,喝时茶汤出到品茗杯里,细啜,但在四川茶馆里,盖碗是泡茶的也是喝茶的。以前,茶馆是袍哥常去的地方,袍哥们对暗号,就 “摆茶碗阵” 来联络。如今,这种事很少了,但老茶客喝茶时,眼角一扫,就能分辨出你是内行还是外行。那一眼,看的是你拿盖碗的手法。
新茶馆多的是花里胡哨的动作和噱头,为的是吸引游客。要深入了解四川的茶馆文化,还得去那些 老茶馆 。
老一些的茶馆,烟熏火燎,饱经风霜,看起来一副“破败相”,藏在那里头的,是一些已快濒临消亡的 “行话” 。例如,生意闲忙不说闲忙,闲叫“吊堂”,忙叫“打涌堂”;茶客自己带茶,只付开水钱,叫“免底”或“玻璃”。以前,还有“喝加班茶”的说法,指的是穷孩子买不起茶,玩累了跑进茶馆喝别人剩下的茶,茶馆老板也不赶,尽他们喝,有浓浓的人情味。
或许,一代代的耳濡目染,早已使喝茶一事深入四川人的血脉里,而茶馆就是安放身心的地方。对他们来说, 只要茶馆在,生活的根就是稳的。
- END -
文丨十四
地图编辑 | paprika
参考资料
王迪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李后强等主编 《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版权所有――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