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馆情节发展模式?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2-27 02:37   点击:108  编辑:admin   手机版

老舍的话剧《茶馆》仅三万字,只有三幕剧,却把晚清到民国的中国史干净利落地切成三大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出场人物多达70余人,主要人物从年轻到年老的人生旅程栩栩如生,呈现出一幅宏大的世态风俗画卷,“三组风俗画”的评价恰到好处。

《茶馆》里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在那一段奇诡波谲的社会里载沉载浮,有理想、有愿景,却无能力、无实力,最终都落得悲剧收场。

《茶馆》一以贯之地传承着老舍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主题。他通过自己认识的小人物的言行、遭遇来反映政治问题,以小人物的悲剧来“埋葬”旧时代。

茶馆

小茶馆折射大社会

在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背后,有个没有出场的主宰一切的魔鬼,那就是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大社会。

《茶馆》通过老北京“裕泰”茶馆陈设的三个经典变化,古朴转新式再转简陋的变化,昭示其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和文化特征。

第一幕,传统古典式。茶馆前店后院,摆着长桌、方桌,藤椅、长凳小凳,后院凉棚下也有茶座,四处都有挂鸟笼的地方。

茶客吃茶、弄鸟、玩虫、下棋、斗蟋蟀、赏奇珍异宝,满满古风声色,只是由于“莫谈国事”的纸条镇场,以及“侦缉”的出现,在一动一静之间,产生出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洋气别扭式。茶馆进行“改良”,前面还是茶馆,后面加开公寓,又增加评书节目,甚至还添了女招待,然而整个场面却在不断收缩,惟有“莫谈国事”纸条却越写越大,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也在不停地抗争,危机此起彼伏。

第三幕,颓败不堪式。“莫谈国事”纸条写得更大,旁边新增添一张“茶钱先付”的纸条,茶馆已是入不敷出。

茶馆布局

《茶馆》通过北京城里裕泰茶馆的盛衰,来概括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话剧展示的方式是以小见大,直接显示横断面,不以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来推动前进。而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时代风貌的演进,展现出切入时人历史生存境况的通透感觉。

它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政治斗争,然而从始至终贴着的“莫谈国事”的纸条,以及发生的诸多事情涉及面极广,小到喝茶、斗蟋蟀、玩鸟、打群架、倒卖异宝等日常生活琐事,大到变法、洋货、兴实业、军阀混战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事件,以王老板上吊,小茶馆无以为继被人霸占而终结。

这一切,都与大社会的环境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莫谈国事

小人物传神大众像

《茶馆》里70多个人物中有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可谓形形色色,有曾经的国会议员,有宪兵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霸,也有说书艺人、算命先生,以及农民乡妇等等,几乎囊括中国近代社会中下层的所有类型人物。

在这些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中,重点则是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

《茶馆》里的这种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想活着、不想混的人。他们对生命寄托了一定的价值和理想。

如,谨小慎微的王掌柜: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的理想是,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茶馆,并且养活一家老小。他是个传统小人物的经典形象,既本分又有着自私的性格,祖传艺业,善于经营,以和待客,谨小慎微。

他能够顺应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脚步,改革经营方式,时刻为生存奋斗。请安、鞠躬、作揖是他见人的标准流程,但却无济于事,他被时代的暗黑浪潮席卷着,虽大力挣扎却最终步入绝境。

王掌柜

爱国旗人常四爷:常四爷的理想是国家富强,人人自食其力。作为一名“旗人”,属于吃皇粮的,祖上传下来的骄傲,大清朝就是满人当家吗!

他正义感和爱国心爆棚,性格耿直敢言,他是《茶馆》里第一个谈国事被抓的人,面对腐败敢于放言“大清国要完!”这是既恨且爱,然而却被侦缉抓去坐了牢。

他真心地爱着这个国家,想要扶清灭洋所以参加义和团去打洋人,后来为了生活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

他“一辈子不服软”,敢打敢拼,结果却是“一事无成”!他也是最后一个谈国事的人,只是感慨地冒出一句当时的经典话语,“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秦仲义

维新资本家秦仲义:秦仲义的理想是实业救国。他是王利发的房东,是一个有很多家产的阔少爷,后来受新思想影响主张“实业救国”,惨淡经营几十年,最后他的实业却成为“逆产”,机器被当作废铁变卖,彻底破产变成一无所有。

他自我嘲笑“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话语虽然荒唐可笑,满满地透着失望,却又道出了无尽的辛酸和无奈,无比的愤怒与苍凉,更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总结。

另一种是以混为生的人。比如,说媒拉纤、心狠意毒的刘麻子、小刘麻子父子,流氓头子黄胖子,相面为生的唐铁嘴、小唐铁嘴父子,还有到处抓人的侦缉,这些都是作恶多端、藐视法律的“坏人”,然而他们在社会中却混得很好,混得有滋有味。

他们以一种盲目的生存本能来对待生活,唯有将生命的延续放在第一位,伦理道德、社会法规对他们毫无意义。

在《茶馆》里,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展现出一副副众生相:清宫太监狠毒奸诈、吃洋教教士乱摆威风、官兵和警察一副恶棍痞相。

学生游行

一直从清朝开始就混社会,到国民党统治时代继续混社会的侦探、流氓,以及那些饱受生活煎熬的小学教员、厨师、艺人、小摊贩等一系列下层市民,等等形色不一,可谓人生百态。

特别是那些破产农民走投无路,只能典儿卖女,贫农女儿康顺子就被卖给太监为妻,这一切都活现出一个让人窒息、激人愤怒的黑暗社会。

他们人数众多,却不会被历史记住。他们生活在乡土中国,出没于胡同、茶馆等地。他们各有不同的职业,为生存挣扎但也有自己的乐趣。

他们是动乱年代滚滚洪流下小人物的群像,是广大生活在乱世之中底层人物的典型代表,从他们生活轨迹的转换,可以窥探到那个黑暗、冷漠、残酷、动荡的乱世社会,可以感触到当时人们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常态。他们多数人既无名字又无话语权,这似乎是民众更加真实的状态。

“莫谈国事”的纸贴是一个经典标志,它一直存在的象征意义是,老百姓始终受压迫,国事只能由少数上层贵族决定,人民在国家中是没有任何权力的。

剧照

小人物演绎“茶馆式冲突”

《茶馆》的情节冲突不够集中猛烈,属于散点化形式。比如,双方为鸽子发生的争执、常四爷与二德子之间的冲突、茶馆老板与雇工间的日常矛盾,让人感觉都是些不起眼的普通日常生活。

“无事的悲剧”所体现的“茶馆式冲突”虽然不见泪痕,也不够触目惊心,却让人在无力感中产生强烈的憎恨与同情,在激愤中涌起革旧立新、改造社会的勇气和行动。

《茶馆》小人物之间的小冲突,暗示着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它此起彼伏、潜流暗涌,既展示清末社会众生相,也深刻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给社会带来的黑暗,给民众带来的无望,也表明封建社会和反动统治的末日即将来临。

大社会尚已如此,小茶馆何以逃脱?小人物又怎能主沉浮?

因此,经过多次改良苟延残喘下来的裕泰茶馆,在看到京城一家一家茶馆陆续倒闭关门之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与其它茶馆一样归于毁灭的境地,王利发等三个老人也只能给自己抛洒捡来的纸钱进行自我祭奠,这座传承百年的茶馆也被渐渐涌上来的苍凉和悲愤所吞噬。

悲惨结局

小结

茶馆是总枢纽,“吃茶”是核心,众多小人物在茶馆中陆续出场,通过同情或斗争的相互关系,通过其人生命运的发展变化,交织成一幅旧时代社会生活的大画面。

《茶馆》里的人物轨迹是逆反的,反面角色因无道德底线都过得越来越好,平步青云,处于上升轨迹。而正面角色有操守有底线,却没有前途,只能默默沉沦,最终被邪恶势力排斥、吞噬,是处于下降轨迹的。

《茶馆》从小人物好人无好报、恶人不受惩罚的畸形和病态的人生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它塑造并着力刻画正面小人物的悲剧,他们与时代不合拍,他们与反面人物不相容,这种时代悲剧色彩,深刻地揭示出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真实地体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思想真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