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京雨花台十大旅游景点?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13 02:03   点击:59  编辑:admin   手机版

十大旅游景点如下:

1、雨花台风景名胜区

简称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雨花台面积为153.7公顷,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整个景区分为烈士陵园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块,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之所。

2、南京市将军山景区

将军山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与江宁区的交界处,古名观音山,因南宋名将岳飞在此抗金,故名。它的正北面是秦淮新河;与浡泥国王墓旅游区遥望;西南方与牛首山、大石头观光休闲区相衔;近邻则是龙泉禅寺。将军山被誉为“南京九寨沟”、“金陵第一景”,风景绝佳,四面环山,淙淙的山泉,汇成了宽阔的河面,阳光下粼粼的波光像一面闪耀着金光的绸缎,成群的白鹭,徘徊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穿行憩息于树木林梢之上。罕见的水中杉树林,阴翳蔽日,空气清新、湿润,贴水而建蜿蜒曲折的杉木小桥,溶合成大自然的绿色氧吧。

3、雨花台公园

它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4、菊花台公园

菊花台公园位于南京主城南部,盛产菊花,有着“南郊风景一明珠”之美称。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处,时值金秋,但见满山浮金点玉美景不凡,遂欣然题名“菊花台”。占地800平方米的菊花台九烈士墓,安葬着国民政府驻菲律宾等地的九位外交使节忠骸,是公园内最重要的景点之一。1942年,马尼拉沦陷,中国九位驻外使节在日军严刑拷打下,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最终惨遭日军杀害。1947年7月,他们的忠骸由专机运抵南京,同年9月安葬于菊花台,公园也因而一度更名为忠烈公园。

5、南京市科技馆

南京科技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南京市雨花台区宁南新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南京科技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包括科技馆主场馆、科技影院及其它相关配套设施。主场馆由常设展厅、非常设展厅、国际会议交流报告厅等组成,其中常设展厅按主题划分为宇宙探秘、地球万象、智慧主人、创造天地、知识海洋和儿童科技乐园等六个展区;展品总计350多件,其中70%以上的展品是参与性项目。

6、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国务院1988年1月公布的第三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丘陵中岗,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面积1.13平方千米。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 广场、 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7、南京市雨花台区龙泉禅寺

龙泉禅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将军山与断臂崖合抱处的山谷中,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为鹤林玄素禅师说法处,因寺内有龙泉而得名。明初重建,改称通善寺。清嘉庆年间重修,复称龙泉寺。寺院依山而筑,前后三进,寺额“龙泉禅寺”为赵朴初题写。寺前有古腊梅一株,为当年鹤林玄素禅师亲手栽种。寺门左侧为龙泉,泉水由龙嘴中汩汩流出;泉畔有“龙泉”碑,为民国元老邹鲁30年代在此隐居时题刻。寺右侧断臂崖下有观音洞,内奉石刻观音坐像,像下有邹鲁《龙泉杂诗》石诗碑。

8、南京指纹博物馆

中华指纹博物馆2008年4月18日在位于南京安德门的江苏警官学院落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指纹博物馆,该馆向人们展示着指纹的奥秘、指纹应用历史以及现代指纹技术的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指纹博物馆内共有1500余件实物和1000多张图片,这些实物和图片都是博物馆从全国征集而来的。博物馆陈列的多件古代陶器引人注意,在这些诸如民房小瓦、长明灯盘、盛器等物件上,都能看见一些清晰的指纹印记,这些指印都是制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

9、花神湖

花神湖位于南京市 雨花区,著名旅游景点雨花台以南2公里,面积56,000平方米,为一冲积湖,同时也是市区城南最大湖泊,湖面呈锅底长条形,东西向较窄,水面宽度平均达到200米左右,越往中心越深,最深处可达18米。花神湖原为水库,现周围建起了环境优美的小区。花神渡桥桥头有花神亭,亭内是花明碧波的碑,碑后有题记,讲述了2000年改造花神湖美景的过程。

10、龙江船厂遗址

龙江船厂遗址,明代船厂古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江东乡中保村。此处在明洪武初年开厂造船,原址南北长1180米、东西宽433米,有工匠400余户,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多建造于此。现遗址有7个与船坞相似的水塘,附近有上四坞、下四坞等地名,1953年以来多次发现船体构件和建造材料,为研究中国造船业和造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