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青的由来有什么典故
竹叶青是杏花村酒厂的名品。它是由汾 酒加上竹叶等12种香料和冰糖等配制而成,
酒味美甘润,驰名中外。民间传说反映了它 的发明过程。
传说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 各种新酒请众人品尝,以便排列名次。这 年,酒会又要开了,一家酒坊老板让两个伙丨 计抬上一坛新酒先去,自己随后就到。这两 个伙计抬到半路汗水淋漓,遇一片竹林,便 去歇凉,由于口渴难忍,便偷偷开坛将酒喝 了一半,他俩抬上又走。可是酒少了一半不 行,因此当走到一片竹林,见石根下有一湾 水,便用水把坛里灌满,抬到了酒会上,结 果大家一尝,都说好酒,评比结果,名列第 一。酒坊老板自己一尝发现此酒比自己酿的 酒要更好,便追问那两个伙计,伙计说了实 话,酒坊老板知道那竹泉是酿酒的好水,便 去找那竹泉。找到后,在那开了一口井,将 酒坊迁去,酿起酒来。从此,便酿出一种绿 晶晶、青澄澄的好酒。因其色如竹叶,就叫 成竹叶青了。
怎样分辨竹叶青??有什么特点吗??
竹叶青蛇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bamboo snake)是蛇目蝰科蝮亚科的一种。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甘肃文县)。吉林长白山也曾发现。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尾较短,具缠绕性,头背都是小鳞片。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胎生。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人被咬伤后,伤口局部剧烈灼痛,肿胀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竹叶青也是武夷山比较常见的毒蛇。它的身体是绿色的,不仔细辨认会与无毒的翠青蛇相混起来,但是它的尾巴焦黄,这正是与翠青蛇相区别的地方。因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当地人叫它「焦尾仔」或「火烧尾」的青竹蛇。
竹叶青有扑火和聚居习性。昼夜活动,多在夜间寻食。竹时青喜欢上树,常缠绕在溪边的灌木丛或小乔木上,会主动攻击人。
竹叶青属营卵胎生蛇类,会从泄殖孔生出小蛇来。
竹叶青,俗称青竹标、青竹蛇、焦尾巴等。
分类地位: 蛇目 - 蝰科 - 竹叶青蛇属
SERPENTES - Viperidae - Trimeresurus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甘肃文县),在吉林省长白山也曾发现其踪迹。
栖息地:树栖性。常发现于近水边的灌木丛,山间溪流边。
成体体型:全身可达60—90厘米
适合温度:22—32度
活动时间:喜居树上,多夜间活动。
外型特征: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
食物:啮齿类动物,鸟类,树蛙,小型蜥蜴.
食欲:一般
性情:神经质,具攻击性
毒性: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繁殖:卵胎生,产幼蛇10—25条
生存状况:较常见
咬伤症状: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2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竹叶青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但世界上同样也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竹叶青亚种,以下例举一部份竹叶青名称: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台湾竹叶青 Trimeresurus gracilis,扁鼻竹叶青 Trimeresurus puniceus,墨脱竹叶青 Trimeresurusmedoensis,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海岛亚种竹叶青;哈氏竹叶青Trimeresurus hageni;坎布里竹叶青Trimeresurus kanburiensis;大眼竹叶青Trimeresurus macrops,分布在泰国和中南半岛;坡普氏竹叶青Trimeresurus p. popeorum;红树竹叶青Trimeresurus purpureomaculatus;苏门答腊竹叶青Trimeresurus sumatranus;斯里兰卡竹叶青Trimeresurus trigonocephalus;缅甸竹叶青Trimeresurus erythrurus ;冈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gumprech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