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民国名商号(民国商行名称大全)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18 16:40   点击:28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民国商行名称大全

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1.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驰名世界的高等院校。

圣约翰大学在民国初年就已经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哈佛”。

在她的鼎盛时期,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可以面试入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

圣约翰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众多的第一,她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典范之一。

圣约翰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包括顾维钧、宋子文、贝聿铭、林语堂、荣毅仁、张爱玲、邹韬奋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是圣约翰校友。

由于属于教会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各院系被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

2.燕京大学虽然创办时间较晚,但筹集到的巨额资金,让燕京大学不但汇聚了国内外众多名家大师,还修建了当时中国最美丽的校园,

加上与哈佛大学合作创办了“哈佛燕京学社”,燕京大学一举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名震海内外。

燕京大学不但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名校,其教学成就也是非同一般,她的学生中仅“两院院士”就多达53位之多。

同样因为属于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各院系被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著名的“燕园”被划归北京大学成为今日的“北大燕园”。

3.国立中央大学,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并曾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力压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传统东方名校,一举登顶亚洲第一,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

南京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改名为今日的南京大学。

1962年,台湾在桃源市重建“中央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今日台湾省顶尖综合性大学之一。

2. 民国各行商号大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潮州城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工商普查。普查结果显示,潮州城区共有私营工商业户3237户。

  在这批商号中,自清代开业的有51户,本文把它称为老字号。老字号有二类,一是名气大,一是较普通。本文简介的属于名气大的老字号。

  以开业时间最早来衡量,老字号前三名为汪胜昌纸遮店,郑义成鞋店,陈登科笔墨店。这三店被誉称为老字号“三鼎甲”。

  汪胜昌纸遮店历史悠久,开业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店址在察院衙街。该号自开业至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以下简称合营),经营时间长达244年之久。

  汪胜昌是纸遮行业首户,所产双料鹦哥牌纸遮,质好耐用,畅销海内外。清未,鹦哥牌纸遮在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章。是潮州的名牌产品之一。

  鹦哥牌纸遮,用料考究,制作认真并严把产品质量关。遇到旺季产品畅销时,该号也宁可让产品脱销而决不让不合格品出门。其自律是非常严格的,故能长负盛名而不衰。

  正是因为这样,汪胜昌号也惹来一句口语,叫做“逗过鹦哥仔”。逗字,是傲慢的意思。顾客在雨季见到该店有遮不卖,而店主则因为已经解释得“口干舌焦”而买者仍没完没了,只好简单化说一句无了事。逗的由来在此。

  郑义成鞋店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店址在太平路英聚巷口,临街店面,内连作坊,全店员工达二百多人。

  该店第四代经营者郑云圃老先生,慈善为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出资购置一部手摇水车和一应消防器材,成立一支郑义成消防队,由店里员工组成,参加本城的消防行动。

  郑义成鞋店,以鞋好、价实、质优而驰名海内外。郑家兄弟拆产时,郑义成这面招牌,估值一十五万圆,由长房接受,这真是一块比黄金还贵的招牌啊。

  到1956年春合营,该店经营时间长达218年,是潮州城里第二间二百年以上的老店 。

  陈登科笔墨店店主原籍潮安县塘东村人,该号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店址在昌黎路。民国时期,店主陈增城,生性耿直,胸怀坦荡,政治上倾向进步,与谢汉一(烈士)、吴雄华、许金初等人交好。曾以中小行业商号的身份,参加潮安县商民协会,该团体后为国民党政权所解散。

  陈登科笔墨店是该业的首户,每年往上海采购毛笔用的毛料,自用兼批售给同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还在汕头市小公园前开设分店。

  抗日战争时期,潮州各商户纷纷捐资抗日救国并抵制日货。陈登科店主陈增城,出于爱国赤诚和抗日义愤,一笔捐下白银五百圆,一时全城轰动。交相赞誉。爱国学生纷纷到该店购笔墨,作为回报。

  1956年春,该店纳入于手工业系统,接受“赎买政策”。其经营时间长达173年。

3. 民国商行名称大全最新

火凤祥

火凤祥是鲜货火锅店,截止2021年,100多家分店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其中,第一个店是2020年7月18日在宁波开业的,地址位于宁波钱湖天地。同年还分别在苏州、济南、上海等地开了分店。

火凤祥火锅店主打鲜货,在食材上面讲究新鲜,锅底融合了川渝风格,装修风格上走民国商行风,在宁波店开业之初,还因涉嫌抄袭设计风格,被吼堂老火锅投诉,郑恺为此进行了道歉,最终双方也达成了和解。

4. 民国商业有哪些

民国国民政府实施法货政策,取消银行本位制,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定货币即当时的法币,并限制各省地方银行及商业纸币的流通,陆续以法币收回,相对统一了国家货币。四家银行也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四大银行”彼此货币均以法币结算是通兑的。

5. 民国时期的商业名号

最近网上什么词最流行?恐怕莫过于“散装江苏”了。江苏一个省向湖北一个地级市派出了十几支医疗队,不仅江苏十三个低级市(实际上南京是副省级市、苏州也高配副省级)每市一支,连昆山之类的县级市也单独派出了医疗队!而其他各省大多以省为单位对湖北派出医疗队,于是便有了“散装江苏”的说法……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江苏的医院多、等级高有很大关系。除了南京之外,江苏不少地级市都设有医学院,苏州有苏大医学院、镇江有江大医学院、南通有通大医学院、扬州有扬大医学院、徐州有徐医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通常都是比较高的,而且各市还有许多其他比较好的医院,如扬州的苏北医院等等。南京就更加不用说了,省人医、鼓楼、军总、中大……这么说吧,江苏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好几家三甲综合性医院,县级人民医院中不少也都是三级医院,甚至不乏三甲医院。换言之,江苏各市都有素质较高的医疗队伍,有人可派!

再者,江苏交通便利。先讲个“笑话”,说有人提议江苏各市医疗队集中到南京禄口机场出发。可各市的医疗队不干了:“我家门口就有机场,干嘛要跑到南京去?”众所周知,江苏机场多是出了名的,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一个、或者两市共用一个,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淮安涟水机场、盐城南洋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南通兴东机场、常州奔牛机场、苏南硕放机场、南京禄口机场……每个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独立派出医疗队、直接奔赴湖北前线。

与此同时,江苏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江苏也有“穷地方”——苏北(实际上也包括所谓苏中,苏中最初只是个军事地理概念,后来硬是被江苏人自己搞成了地域概念)。但苏北再“穷”,在全国而言经济也还是不错的。说到底,大家都“有钱”,有经济支持才有能力援助其他地方。试想,如果江苏各地级市穷得叮当响,拿什么单独向湖北派出医疗队?

所谓“散装江苏”,既是说这次向湖北派遣医疗队的事情,同时也是在调侃江苏人不团结。江苏人不团结是出了名的,苏南、苏北互相看不上,苏北人中有部分人又自称起了“苏中人”,省会南京更是被边缘化、被苏南苏北人称为了“徽京”。什么意思?安徽的南京!压根儿不拿南京当“自家人”……

地位尴尬的徐州、连云港

徐州、连云港是如假包换的江苏地界,从清朝设置江南省、江苏省开始,徐州、连云港就一直隶属江南省、江苏省。但徐州和连云港的部分地区却有着浓郁的“山东味儿”,尤其体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徐州和连云港的部分地区,人们说着“山东话”、吃着“煎饼卷大葱”……操着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江苏人自然不怎么拿他们当“江苏人”。可徐州人和连云港人尴尬了,明明我是江苏人,怎么就成了“山东人”啦?你们不带我玩儿,那我自己玩自己的……

再就是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民国末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徐州和连云港的部分的确被划入了鲁中南行署辖区,而不是新中国江苏省的前身——苏北行署、苏南行署加直辖南京市。这让徐州、连云港的地位变得更加尴尬,自己到底是“山东人”还是江苏人?自认江苏人,可其他江苏人却拿自己当“山东人”,索性我不跟你们玩儿了,在我大徐州圈子里自己玩自己的!

地位更加尴尬的南京

自明王朝开始,南京的地位就相当特殊,他并不属于明王朝的南直隶地界,它是明王朝的首都、继而是陪都!清王朝虽然将南京纳入了江南省和后来江苏省的范围之内,但清王朝的江苏巡抚驻地却是苏州。换言之,清王朝的“江苏省会”是苏州而不是南京!但主管两江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却又在南京,南京的地位就此变得相当尴尬……

民国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南京再一次脱离了江苏省的范畴,成为了“院辖市”(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民国的首都。那么,民国的江苏省政府在哪儿呢?镇江!换言之,民国时期,南京人就是南京人,他不算江苏人,这或许就是后来其他江苏人不太待见南京的原因所在吧。新中国成立之后,苏北行署、苏南行署和直辖南京市合并为新的江苏省,南京成为了江苏省会,这是也自清王朝江苏省出现以来南京第一次成为江苏省会!加之南京地处江苏西南、与安徽接壤,语言、习惯方面也更接近安徽马鞍山、滁州等地。虽然是江苏省会,南京却被其他江苏省人为边缘化了,甚至还有了“徽京”的名号。

吴方言区的“高高在上”

随着晚清时期上海的崛起,与上海相邻、语言文化方面更加接近的江苏“吴方言区”——苏州、无锡等地迅速成为了上海的“远郊区”。受到上海的影响,吴方言区也形成了“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彼时的上海人一样将江苏的“苏北兄弟”视为“江北佬”。而苏北人则认为:“你不就是上海的远郊区嘛,一个大上海的乡下人拽个什么劲儿?还真拿自己当大城市的了!”苏南、苏北相互看不上的局面自此形成。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邻近上海、工业基础较好,苏南地区迅速发展,经济上甩了苏北一大截,原本“上海远郊区”的心理又一次开始泛滥。记得早年间去苏州、无锡等地,当地人还依然称江苏的江北部分为“苏北”而不是某某市。后来,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苏南地区差距缩小,吴方言区这种“高高在上”的心态才略微有所改变。但直到现在,苏南、苏北相互看不起的事实依然存在,只是没有早年间那么明显了。

自欺欺人的“苏中”

苏中,原本只是一个军事地理概念,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便于领导区域抗战,新四军在南通、扬州、泰州一带设立了苏中军区和苏中行署,苏中这个概念开始大规模出现。但这仅仅是个军事地理概念,是与战争伴随而行的。新中国成立前夕,苏中行署被取消,纳入了苏北行署范围之内,江苏地面上出现了苏北行署、苏南行署和直辖南京市三大行政区。苏中这个概念也逐渐被淡化了,现而今自称“苏中”的扬州市就伫立着一家名为“苏北人民医院”的区域大型医院。换言之,所谓“苏中”,实际上一直都是属于广义苏北这个范畴。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苏南地区经济的崛起,所谓“苏中”地区也在努力向苏南地区靠拢,经济环境也相对狭义苏北地区更为优越。渐渐地,所谓“苏中人”也染上了吴方言区“高高在上”的坏毛病,刻意与“苏北兄弟”划清界限,将早已淡化、消失的“苏中”概念从土堆里又刨了出来,自称什么“苏中”,似乎自己要比“苏北人”高人一等似的。可事实上呢?人家苏南人还是拿你当苏北人……说白了,所谓“苏中”,纯属自欺欺人!各位所谓“苏中人”不要骂娘,本人就是所谓“苏中”地区的,说你们也是在“骂”自己,但本人说的是事实。

缺乏归属感的镇江

镇江是江苏省最缺乏归属感的一种存在,地域上,它属于江南地区、也就是广义上的苏南地区。可除了少数县市,绝大多数县市无论从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与苏北的扬州非常接近。镇江市区和扬州市区隔着一条长江基本上都快连到一起了……结果就是,镇江人认为自己是苏南人,可吴方言区的苏南人却不拿镇江人当“自家人”:“你说着苏北话,装什么苏南人?要不你来两句侬、好伐啦?”可苏北人也不拿镇江当“自己人”:“你一江南城市,装什么苏北?”如此一来,镇江变得相当郁闷,苏南、苏北啥也不算!

也不得不佩服镇江人:“既然你们苏南、苏北都不待见我,那咱就翻翻家底儿,哥可是当了二十来年江苏省会的!”于是乎,江苏大学出现了……大多数省份以省名命名的大学大多位于省会城市,如本人的母校四川大学,就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可镇江的几个大学合并之后,却没有取名镇江大学,而是选择了江苏大学这个校名!其心态不言而喻。除了江苏大学之外还有谁?位于河南原省会开封的河南大学、位于河北原省会保定的河北大学……大概其都有类似的心态吧。

雷打不动的苏北

淮阴(现淮安市、宿迁市)、盐城,这是江苏省唯一没有争议的地区,无论别人还是自己,都认可其苏北的身份。不得不说,淮阴、盐城人还是相当厚道的:“我苏北人怎么了?我就苏北人了!你们经济好我不眼馋,我也不自欺欺人。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发展经济,要那份虚名干什么?”近几年,淮安、宿迁、盐城的经济在江苏省内而言,发展得还是想当不错的。记得儿时提起盐城的滨海、阜宁、响水就会被人们说成什么“滨阜响,穷得叮当响”,可现而今再去滨阜响看看,虽然不如苏南的一些县级市,但无论经济还是环境,都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在全国范围内而言,不算“穷地方”,反而还算比较富庶之地!

综上所述,江苏之所以会出现“散装江苏”,主要还是因为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得不均衡造成的。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徐州、连云港曾经被过继出去,虽然自己拿自己当家里的一分子,可家里兄弟却不拿他当自家兄弟了:“你已经被过继给叔叔家了,回来充什么大头?”苏南几个兄弟日子过得好,不太看得上家里日子过得差的几个苏北兄弟,苏北兄弟则认为苏南那几个兄弟是暴发户,相互之间都不待见。后来,所谓“苏中”的几个兄弟日子过得好一些了,也开始看不上苏北的几个兄弟,往苏南的几个兄弟身上贴,可苏南的兄弟又不待见他。于是,所谓“苏中”出现了,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镇江和苏南的几个兄弟住一起,但好日子的方式却和苏北的兄弟比较像,苏南兄弟不待见他、苏北兄弟也不待见他,搞得里外不是人……最后只能翻老底儿:“我可是当过家的,你们别不拿粘豆包当干粮!”至于老大南京,很早便另立门户单过了,而且住在叔叔家附近,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说话方式都和叔叔家很像。后来回来“当家”,可兄弟们不干了:“你说你一已经另立门户的人,回家充什么大头?你住叔叔家邻居,你就带着咱那几个叔伯兄弟玩去呗。”于是“徽京”的名号出现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