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的评定标准最新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等级评定标准. 例如:
龙井:分13个等级,即特级1—3等和1—10级。实际上现在9、10两级已不再生产。一般特、1、2、3级为高级龙井,4~6级为中级龙井,7级以下为低级龙井。级别越低,炒制时锅温越高,投叶量越多,炒制手势也越重。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 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2. 茶叶的产品标准
根据《GB/T18650-2008龙井茶》标准,龙井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其中特级茶品质较高,其特点为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匀整重实,且香气持久,其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甘爽,叶底细嫩成朵,而品级降低则外观、色泽、香气、汤色依次降低。
龙井茶等级划分标准
龙井茶的等级特点
1、特级龙井茶
品质特点为: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匀整,匀净,色泽为嫩绿呈定光色;香气:鲜嫩馥郁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叶底为幼嫩成朵。
2、一级龙井茶
品质特点为扁平尚尖削,匀齐洁净,色泽为翠绿尚润;香气:嫩香,汤色黄绿明,滋味为鲜醇爽口,叶底为细嫩显芽。
龙井茶等级划分标准
3、二级龙井茶
品质特点为扁平有芽锋,尚匀齐,洁净,色泽为绿中带翠;香气为清香,汤色黄绿尚明,滋味为鲜醇,叶底细嫩尚显芽。
4、三级龙井茶
品质特点为扁平稍狭、略带阔条,尚匀洁净绿润;香气纯,汤色尚黄绿,滋味尚醇,叶底尚嫩匀。
龙井茶等级划分标准
5、四级龙井茶
品质特点为扁平稍狭、略带阔条,尚匀洁净绿润;香气纯,汤色尚黄绿,滋味尚醇,叶底尚嫩匀。
6、五级龙井茶
品质特点为:尚扁带阔条,尚匀净,色泽为绿微黄,香气平和,汤色汪绿微黄,滋味欠醇,叶底尚匀。
龙井茶等级划分标准
整体来说龙井的大体优点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两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
3. 茶叶划分标准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一级:紧结肥嫩、匀整、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明亮、褐红肥嫩;
二级:紧结较肥嫩、匀整、条匀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褐红柔嫩;
三级: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匀净、浓纯、醇厚、红浓褐红尚亮;
四级:肥壮紧结、匀整、尚显毫、有嫩梗、浓纯、醇厚、红浓、褐红欠匀;
五级:条索紧实匀整、略显毫、匀净、纯正、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六级:壮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七级:肥壮紧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八级:粗壮、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九级粗大尚紧实、尚匀整、褐红、有梗、纯和、平和、深红、褐红欠匀;
九级:粗大稍松、欠匀整、褐红稍花、有梗。
茶叶文化
中国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4. 茶叶的评定标准最新版
代用茶国家标准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
代用茶国家标准
代用茶国家标准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2 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5 绿色食品 产品检验规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5. 茶叶评审标准
GB 10221。2-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感官有关的术语GB 10221。3-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感官特性有关的术语GB 10221。4-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分析方法有关的术语GB 11767-89 茶叶种子和苗木规格标准GB/T 4879-85 防锈包装GB/T 5009。 1-85 食品卫生检验理化部分总则GB/T 5009。11-96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GB/T 5009。12-96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GB/T 5009。13-96 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GB/T 5009。19-85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GB 5009。 22-85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GB/T 5009。57-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33-85 出口产品包装瓦楞纸箱GB/T 5034-86 出口产品包装瓦楞纸板GB/T 5048-85 防潮包装GB 5127-85 食品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T 5398-85 大型运输包装件试验方法GB 7718-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 8057-87 茶叶机械名词术语GB/T 8302-87 茶 取样GB/T 8303-87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87 茶 水分测定GB/T 8305-87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87 茶 总灰分测定GB/T 8307-8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87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87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87 茶 粗纤维测定GB/T 8311-87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87 茶 咖啡碱测定GB/T 8313-87 茶 茶多酚测定GB/T 8314-87 茶 游离氨基酸测定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附录B)《茶叶滋味化学鉴定法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附录C)《茶叶水分测定的快速法GB/T 9172-88 花茶级型坯(附录C)《茶叶总灰分测定的快速法GB/T 9174-88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9194-88 茶尺蠖防治标准GB 9679-88 茶叶卫生标准GB 9683-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T 9833。 1-88 紧压茶 花砖茶GB/T 9833。2-88 紧压茶 黑砖茶GB/T 9833。3-88 紧压茶 茯砖茶GB/T 9833。3-88 紧压茶 茯砖茶(附录B)《茶梗检验方法》GB/T 9833。3-88 紧压茶 茯砖茶(附录C)《非茶类夹杂物检验方法GB/T 9833。 4-88 紧压茶 康砖茶GB/T 9833。4-88 紧压茶 康砖茶《紧压茶类每块(个)净重量检测方法GB/T 9833。5-88 紧压茶 沱茶GB/T 9833。6-88 紧压茶 紧茶GB/T 9833。7-88 紧压茶 金尖茶GB/T 9833。 8-88 紧压茶 米砖茶GB/T 9833。9-88 紧压茶 青砖茶GB/T 10220-88 感官分析方法总论 GB/T 10221-88 感官分析术语 一般性术语 GBN 144-81 红绿茶卫生标准、茶叶卫生管理办法GBN 238-84 食品中镉允许量标准 GBN 54-8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量(附:食品放射卫生管理办法SB/T 10036-92 紧压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7-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 11680-89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T 13738。 2-92 第二套红碎茶 GB/T 13738。4-92 第四套红碎茶 GB/T 14456-93 绿茶 GB/T 14487-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6. 茶叶评审国家标准
前言:茶叶审评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
一、干评外形
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1、嫩度
a、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
b、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c、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d、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2、条索
a、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
b、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
c、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
d、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
e、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
f、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g、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细紧有锋苗紧细尚有锋苗尚紧实尚紧稍松粗松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3、色泽
a、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
b、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c、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d、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
e、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4、整碎
a、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b、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
c、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
d、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5、净度
a、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
b、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
c、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d、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
e、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所在了。
二、湿评内质
1、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白茶的毫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黑茶的陈醇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黄大茶和武夷岩茶的火香等。
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长短指香气的持久性。
2、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映出来的色泽,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栽培条件,贮藏等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浅黄明亮等。
审评汤色时,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方面。
3、滋味:是审评茶师的口感反应。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
4、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评定方法是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芽或嫩叶的含量与鲜叶等级密切相关,一般好的茶叶叶底,嫩芽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好茶叶的叶底表现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
5、余味:茶汤一进口就产生强烈的印象,茶汤喝下去一段时间之后仍留有印象,这种印象就叫“余味”。不好的茶汤叫做“无味”,好的茶汤则“余味无穷”。
6、回甘:也称为“喉韵”。收敛性和刺激性渐渐消失以后,唾液就慢慢的分泌出来,然后感到喉头清爽甘美,这就是“回甘”,回甘强而持久表示品质良好。
7、看渣:就是看冲泡之后的“茶渣”,也就是看“叶底。”到了这个时候,茶叶品质的好坏可说一览无遗了。看渣时,必须注意几件事,以下分别说明。
8、完整性:叶底的形状以叶形完整为佳,断裂不完整的叶片太多,都不会太好,由叶底的断面可看出是手采或机采。另外,芽尖是否碎断,也关系成茶品质。
9、嫩度:茶叶泡开以后就会恢复鲜叶的原状,这时用视觉观察,或用手捏捏看就可明白茶叶的老嫩了。老的茶叶摸起来比较刺手,嫩的茶叶比较柔软。
10、弹性:用手捏捏难,弹性强的叶底,原则上是幼嫩肥厚的茶菁所制,而且制茶过程没有失误。弹性佳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有活性。茶菁如果粗老或制造不当就会没有弹性。
11、叶面展开度:属于揉捻紧结的茶,应该是冲泡之后慢慢展开来,而不是一下子就展开,如此可耐多次冲泡,品质较好。但是如果冲泡之后叶面不展开的也不好,极有可能是焙坏了的茶,茶中的养分会消失很多,这时可观察是否有炒焦茶菁或焙焦茶叶的情形。
12、齐一程度:是否有新旧茶,或其他因素的混杂,可从叶底看得很清楚。新茶鲜艳有光泽,而旧茶会较变成黄褐色或暗褐色,没有光泽。又如颜色比较接近的茶类之混杂,如白毫乌龙混入红茶;又,不同品种,不同制法的茶混在一起都会影响茶叶的齐一程度。
原则上均匀整齐为佳,但是如果有特殊风味要求的并堆是被允许的,不能视为不好的茶。
13、走水状态:茶菁在萎凋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将叶中的水分经由水孔散发出去,这个情形就叫做“走水”,走水良好的话,叶底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半透明的状态,颜色鲜艳,红茶会红而明亮,包种茶则淡绿透明,绿茶则全叶呈淡绿色。
14、发酵程度: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叶底也会从淡绿,咸菜绿,褐绿到橘红,深红等不同色彩,发酵越重,颜色越红。
15、焙火程度:随着焙火的轻重,叶底颜色会从浅到深到暗,从绿,褐绿,一直到黑褐色,焙火越重,颜色会越深越暗。
三、审评术语大全
(一)外形
1、细嫩:多为一心,一至二叶,鲜叶制成,条索细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2、紧细:鲜叶嫩度好,条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3、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4、紧结: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5、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6、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
7、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
8、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
9、壮实: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10、显毫:芽叶上的白色绒毛。
11、身骨: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12、重实: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
13、匀整(匀齐,匀称):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并配适当。
14、脱档: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15、破口: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16、团块(圆块,圆头):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17、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18、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
19、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
20、碎片: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21、末: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22、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23、单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24、红梗:茶梗红变
(二)色泽
1、墨绿:深绿泛黑而匀称光润。
2、翠绿:翠玉色而带光泽。
3、灰绿:绿中带灰。
4、铁锈色:深红而暗无光泽。
5、草绿:叶质粗老,炒菁控制不当,过干,呈现绿草之色泽。
6、砂绿:如蛙皮绿而油润,优质青茶类的色泽。
7、青褐:色泽青褐带灰光。
8、鳝皮色:砂绿蜜黄,似鳝鱼皮色,又称鳝皮黄。
9、蛤蟆背色:叶背起蛙皮状砂粒白点。
10、枯暗: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11、花杂: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三)香气
1、清香:香气清纯不杂。
2、幽雅:香气文秀,类似淡雅花香。
3、纯和:香气正常纯净,但不高扬。
4、甜香:带类似蜂蜜,糖浆,或龙眼干之香气。
5、甜和:香气不高,但有甜感。
6、炒米香:类似爆米花之香气。为茶叶经轻度烘焙或焙炒的香气。
7、火香:茶叶经适度烘焙,而产生的焙火香。
8、高火:干燥或烘焙温度过高,尚未烧焦而带焦糖香。
9、火味:炒青干燥或烘焙控制不当,使茶叶烧焦,带火味。
10、青味:似青草或青叶之气味。炒( 蒸)菁不足,或发酵不足,均带青味。
11、闷味:似青菜闷煮之气味,俗称( 猪菜味) 。
12、浊气:茶叶夹有其它气味,沉浊不清之感。
13、杂味:非茶叶应有之气味。
(四)滋味
1、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2、鲜爽:鲜活爽口。
3、甜爽:具有甜的感觉而爽口。
4、醇厚:滋味甘醇浓稠。
5、醇和:滋味甘醇欠浓稠。
6、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7、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8、粗涩:涩味强,而粗糙不滑。
9、青涩:涩味强,而带青草味。
10、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11、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叶,滋味软弱无力。
(五)汤色
1、艳绿:水色翠绿微黄,清澈鲜艳。亮丽显油光,为质优绿茶之颜色
2、绿黄:绿中显黄的汤色。
3、黄绿:黄中带绿的汤色。
4、浅黄:汤色黄而淡,亦称淡黄色。
5、金黄: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6、红汤: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7、凝乳: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
8、明亮:水色清,显油光。
9、混浊: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多。
10、昏暗: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
7. 茶叶评分标准
从这一点上来看,茶毫越多茶越好,茶毫越多的茶品,鲜爽度也会更高一些。但是茶毫也并不是评判茶叶好坏的唯一标准。茶叶的品质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茶毫的多只能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征之一,却决不是评判茶的唯一标准。所以买茶多多注意!
8. 茶叶评价标准
按茶的质量级别分类茶叶不同,级别也不同,一般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有的特级茶还细分为特一、特二、特三等,普洱散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十级,共11个级别,级别不同,品质各有差异,一般级别会印在相应的茶叶外包装上,方便消费者辨别。
同一花色的各种商品茶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划分的等级。等级编号由小到大,茶叶品质则由高到低。如炒青和烘青毛茶常分6级12等(每级含2个等,也有分7级14等),一级二等品质比二级三等好;精茶中的眉茶也分级,如特珍一级、二级;珍眉一级、二级……。外销眉茶为便于洽谈订货,常以一定号码表示花色等级。
9. 茶叶的评级标准
京华茶叶号越高,茶叶的等级也就越高。最好的茉莉花茶就是十二号了。现在量产的就是五号,七号,八号,十号,十二号。茶叶的区别就是等级的差异。等级越高,印花越香,茶坯越好。味道上来讲就是越是号高的茶叶。茶叶的滋味越醇厚,绵长。清爽怡口。因为我就是经销京华牌子的。
10. 茶叶的评分标准
茶叶感官审评是审评员在规定的审评室内、利用规定的审评器具,通过自身的触觉、视觉、闻觉、味觉来审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然后综合得分,判定茶叶的品质。也就是常说的五因子法。 比如绿茶,通常按3G茶、150ML容量审评杯、冲泡5MIN的方式进行操作。
11. 茶叶的检测标准
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