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陵民俗文化
郴州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水、东方、纳西、柯尔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郴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传统风俗。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今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郴州传统习俗极为丰富,计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自秦置郴县始在郴州留下了无数美好传说和历史佳话。唐宋文人韩愈、柳宗元、秦少游、周敦颐在郴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郴州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秦置县,“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林中之城”。 郴字,独郴州所有,意思是林邑之城。 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 在刘邦时期做过首都,一度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一说11年,即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 三国吴建兴元年(252年),改汉宁为阳安县。甘露元年(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6县。(见《郴州地区建置沿革表》) 晋太康元年(280年),阳安县更名晋宁。建兴三年(315年),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升平二年(359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陈天嘉元年(560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大业三年(607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大业十三年(617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南平县。贞观元年(627年),卢阳县更名义昌。咸享三年(672年),晋兴县更名资兴。如意、长寿元年(692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开元十三年(725年),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9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天宝元年(742年),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八月,南平县改名蓝山。乾元元年(758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贞元二十年(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还治于郴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天福四年(939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祐右三年(950年),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 宋乾德元年(963年),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景德二年(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熙宁六年(1073年),高亭县改名永兴。绍兴三年(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嘉定二年(1209年),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嘉定四年(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6县。绍定二年(1229年)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7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2州及平阳、临武2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3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5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2县,隶于衡州府。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3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11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26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29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个镇,1436个乡。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驻衡阳〕。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14县,111个区,21个镇,1764个乡。 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14县,136个人民公社,12个镇,1403个大队,33个居委会,14813个生产队,321个居民小组。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 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12县、市,12个镇,293个乡。 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 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2市9县,39个镇、209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2950个村、130个居民委会会,30387个村民组。
2. 茶陵有哪些风俗和礼节
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根据很多的资料记载,大部分书籍都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
在东汉,华佗就在《食经》中记载,说明了茶的医学价值。现今湖南的“茶陵”就是西汉的时候为了纪念茶的发现地而命名。到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作以及饮法。茶开始以物质形式出现并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从而对茶文化的启蒙产生了影响。
唐代国力强盛,人们思想空前开放,这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现如今人们称它为“茶圣”的陆羽呕心沥血编写的“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不仅极为详细的记述了茶的自然科学,更是茶文化的专注。
到了宋代茶文化由于专业品茶社团的成立,擦汗文化已经达到了兴盛的地步。茶在宋代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贵族礼仪。但是宋代的茶由于和官场联系,失去了其在唐代原有的文化层次,但是宋代的饮茶的盛行,使茶文化在社会层面上有了更宽的层面。
到了明清时代,茶文化已经普及到了各种行业人群之中。
3. 茶陵的民风民俗
也许有一天会通的,只是时间问题。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北抵长沙,南通广州,西接衡阳、东邻江西吉安。2014年7月1日吉衡铁路茶陵南站建成通车,从茶陵南站坐火车去西部107公里处的衡阳只要16.5元,90分钟。茶陵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因地处“茶山之阴”,而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又因南宋县令刘子迈铸铁犀镇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誉。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模范县,是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4. 茶陵民俗文化介绍
1 在抚仙湖周边徒步旅行是最佳玩法。2 因为抚仙湖周边的山峰和自然风光非常壮观,徒步旅行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些美景,同时也锻炼身体。3 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安排一整天的徒步旅行,也可以选择在湖畔休息,租一艘船游览湖中的小岛。同时,还可以品尝当地美食,体验民俗文化。
5. 茶陵民俗文化传承有哪些
株洲县的风俗还要好点,醴陵,茶陵那边风俗还浓厚些,订婚定金是必要的,在那边具体你朋友这边,首先还是要问你女方,让她问她家里是什么要求,虽然有些风俗习惯,但是每个家庭的要求也不一样,株洲这边有的地方要求带个媒人去(男方的媒人),有的不 需要,至于订婚的定金有钱就带点,看女方要求,有的结婚的时候会给女方带过来
6. 茶陵民俗文化图片
彭公庙,即现在的资兴市彭市乡,地处资兴市的东方,沿省道郴州至桂东的S322线往东走,距离资兴市的唐洞新市区约60公里。因当地老百姓信奉彭公老爷,曾修建了一座彭公庙而得名。
彭公的传说历史悠久。那还是远古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争夺中原以后,炎帝被黄帝左右,制五谷,尝百草,为百姓做了不少文章和善事,他死后,上天的玉帝念及他的善行和忠孝气节,将他度上九重天,做了神仙。随后,人们为彭公修筑庙宇、塑造神像,四季祭祀,时时祷告,祈求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事业发达,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繁荣昌盛。
彭公居住在清溪河边。他没有兄弟姐妹,他的父亲在他咿呀学语时进大山子打猎时被猛虎吃掉了,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多年来,母亲为把他抚养成人,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因此,彭公自懂事时起对母亲就极为孝顺,懂得为母亲分忧解释,“孝子”的美名就在四处传开了。
彭公13岁那年,他随部落里的成年男子汉一起进大山打猎。在围猪中,一头猛虎突然从树林子里冲了出来,对着一个猎手扑了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彭公张弓搭箭,对准猛虎一箭射了过去——那箭从左眼穿进,从右眼穿出。猛虎从半空中摔倒在地,抽搐着死了。彭公的同伴得救了。从此,在部落里,彭公得了“勇士”的称号。
彭公15岁那年,母亲不知得了什么怪病,一病不起。部落里的巫师给她画符烧香,请神送鬼,又吃了很多的草药,都不管用。实在没有办法了,巫师只得告诉彭公:“孩子,你母亲的病,我也无能为力了。照她的病情发展下去,要拖,恐怕只有个把月的光景了,你要做好准备。”
彭公一听就哭了。他对巫师说“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可想了吗?只要能救母亲,要我做什么都行,就是上刀上、下火海我也去!”
巫师说:“办法不是没有,只是恐怕办不到呀。”
彭公急问:“什么办法?快快告诉我。”
巫师说:“在大山里有一种草药,常年开着火红的花朵,有碗口那么大,叫火红花。这种草药能治百病,得此草药,你母亲定能药到病除,但是,这种草药十分罕见,你在一个月这内能不能找到还说不定。”
彭公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找到火红花。我一定能找到火红花!”
巫师说:“你母亲现在病成这样子,你也只能去试一试了。”
第二天清晨,彭公把母亲托附给邻居照料,与母亲别后,便背着弓箭,手提石斧,望着大山,一路寻找而去。
彭公进山寻药,不知寻遍了多少个山头,也不知找遍了多少个山谷,只知太阳东升西落了20次,还是没有找到巫师所说的那种火红花。彭公绝望了,他站在七宝山的山顶上,对着天空嘶力竭地大声吼道:“老天呀,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母亲一条生路吗?母亲把我养这么大,一直没有过上好日子,现在我有能力孝顺她了,你却要永远地离开我,你怎么这样的不公平呀!”喊罢,禁不住放声大哭。
彭公的喊声和哭声,引来了一位童鹤发、背着药篓的老者。老者走到彭公的身边,和蔼地说:“小伙子,你遇到什么难事了,怎么如此哭泣?你说出来,看我能不能名帮助你。”
彭公见老者真挚的表情,止住了哭,回答道:“老爷爷,我的母亲病了,巫师说只有那种火红花草药能治我母亲的病,可是我找了20天了也没有找到。我母亲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再找不到这种草药,她就没救了。”说罢,又放声哭了起来。
老者说:“你说的这种火红花草药,我倒是见过。它长在回龙山陡峭的悬崖上,又有一条千年巨蟒守护着,即使你找着了,也未必能采得着啊。”
彭公说:“只要这种药,不管有多难,我也要采到它。”
彭公谢别老者,根据老者指明的方向,朝着回龙山径直过去,又找了2天,彭公终于在回龙山一处悬崖边看见了那种火红花,它长在一个高高的崖洞口边,洞里或许就躲藏着采药老人所说的巨蟒吧。悬崖有几十丈高,崖面平整如镜,靠蛮力是爬不上去的。
彭公绕道上了崖顶,找了一根粗大的长藤,将长藤一头缠在崖边的大树上,一头绑在自己的腰间,顺着崖壁爬了下去。
“啊!火红花呀,我终于找到了你呀!”彭公小心翼翼地把火红花采到手,解开衣襟,放入胸襟。他采完药,正要顺着长藤爬上去时,突然,一陈阴风扫过,只见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眼露凶光的巨蟒向他冲过来。彭公迅速从腰间拔出石斧,与巨蟒开展了生死博斗。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巨蟒终于被彭公拦腰斩断,彭公也受了重伤,血流满身,力量几乎耗尽了。他顺着长藤往上爬,爬呀爬呀,突然,头一晕,手一松,身子直往下坠,掉下了悬崖,便不省人事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彭公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间茅草屋里的小床上,一位老者正端着药走进来,正是二天前遇到的采药老人,彭公问:“老爷爷,我怎么会在这儿呢?”
老者说:“你从悬崖上摔下来,是我把你背回来的,你在这里已经昏睡五天五认夜了。”
彭公急了:“五天?不好,我再不赶回去,我的母亲就救不了啦,我该如何是好呢?”
“放心吧,孩子。你是一个既孝顺又勇敢的好孩子,我赠送你两件宝物:一匹雪白宝驹和一把月光斧。有了这两件宝物,你一天之内能赶到你母亲身边,绝对不会误事的,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你母亲的病治好后,你必须回到这儿来,我要收你为徒,把我的本事传给你。”
“行!老爷爷,治好了母亲的病,我一定回来向你师学艺。”
彭公休养了二天,老者给他既包药又吃药,身上的伤痛竟神奇般地好了。那天清晨,老者送他出了门。他骑着老人赠送的宝马,带着月光斧,迎着朝阳,冲下回龙山,向着家里匆匆赶路。
寻雪白宝马十分神奇,跑起来像飞一样,骑在它身上就像腾云驾雾一般;它还能自动辨别方向,爬山涉水,如履平地,不到半天功夫,早到了家门前。
彭公一入家门,就见躺在床上的母亲翕动着嘴唇,似乎在呼喊他的名字。彭公冲到母亲身边跪下来,说道:“母亲,我回来了,我采来了可以治你病的灵药,你会好的,一定会好的。”
那药可真神了,彭公的母亲服了那药以后,病果然好转,第十天便可下床走路了。彭公把采药的事跟母亲一一说明,告知母亲那位采药老人要收他为徒的事。母亲笑着说:“儿呀,你遇到了仙人了,你能拜他为师,那是你的福气,你学会了采药治病,就能为地方百姓服务了,那将功德无量呀。”又过了一个月,母亲的身体完全康复了,彭公与母亲依依惜别,骑着宝马,带着月光斧子,进了回龙山,寻师学艺去了。
彭公在回龙山顶找到采药老人,他这才知道,那采药老人就是神农炎帝。
炎帝定都茶陵,骑着一匹火红火红的赤兔,属火,为火星。
炎帝沿着迷水河岸进入资兴,走过树木参天的柳树垅,走过四季鲜花不断的汤边泉,走过峰奇峦秀的回龙山,走过神奇灵秀的将军下马,也到过彭公居住的清溪河。资兴市老县城(贡为兴宁镇)支盖仙山上的“炎帝居”(即现在的寒虚洞),据说就是炎帝最初到当地传播农耕技术和医药技术的住所。
在炎帝走过的地方,江畔开成了田园,山坡种植了五谷,人们学会了制造陶器和农具,治麻为布,制作衣物;日中为市,互通有无;作五弦之琴以歌舞,制弧矢之器以猎狩……炎帝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人们得到温饱,繁衍了后裔,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明。
资兴回龙山被炎帝封为“南岳”,正是炎帝定都茶陵之际,约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因龙山位于茶陵之南,其山高大雄伟,比衡山还高出100多米,且山势奇特,天然铸成威武雄壮的神龙形象,这在崇拜龙的民族眼里,是何等的难得和可贵和崇拜啊。因此,炎帝尊回龙山为“南岳”,每年“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在山顶上设坛祭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子孙发达,繁荣昌盛。从此,形成习俗,故民间传说:“南岳大帝五六月间来此避署”。这个“南岳大帝”,正是炎帝的影响,炎帝的化身,炎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人们奔走欢呼,络绎不绝,纷纷上山祈祷和祭祀,这就是回龙山被称为“古南岳”的原因。
且说彭公跟随炎帝,学了5年,长成一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他为人诚实,品德高尚,任劳任怨,对炎帝忠心耿耿;不仅学会了寻药看病,还学会了开山劈石、筑屋架桥等本领。炎帝心里高兴,将他官拜开路先锋,封号彭公,与黑神将军一起,时刻跟随他的左右。从此,彭公跟随炎帝,在江南一带播五谷、教农耕、尝百草、传医药。
十多年以后,炎帝在茶陵因尝药而误食肠草而亡,临终遗言要安葬在资兴的汤边(即现在的汤市)。陵址选好以后,彭公率一路人马,沿着迷水河由北向南逆水乘船扶灵柩而来。前面拖木排的大船行至炎陵县的船形,后面载着炎帝灵柩的木排还在鹿原坡,忽闻水下锣鼓喧天,顷刻大浪汹涌,巨浪从天而降,掀翻了船只,将灵柩卷入了河底。原来是龙王报恩,将炎帝迎葬于龙宫。那拖木排的大船大船掀翻了,变成了今天的船形。前面的鼓乐队已经进入资境内,打鼓手站的山坳,人们叫它响鼓坳;打锣手站的地主,人们叫它铜锣丘。鼓乐队前面抬大钟和赶猪、牛、羊等殉葬动物的队伍已经到了汤边,听说载炎帝灵柩的木排翻倒在河里,一齐嚎啕大哭——大钟倒地的地方,变成了钟山;猪、牛、羊变成了石头,立在河边,至今还显露出各种各样的哭泣像……送葬的大臣们没有办法,只得寻出炎帝身前穿过的衣物,安葬在鹿原坡山上,并筑了一座坟,这就是现在的炎帝陵。
彭公拜别炎帝陵后,便骑着雪白宝驹、带着月光斧子,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清溪河畔。他见彭市尽是山岭,交通不便,于是想劈条水道通航。他计划先从紫泉垅赶石头过去堵燕子窝的水,第一次成功了,第二天夜里再去赶的时侯,他的母亲心里起了疑,悄悄跟在后面看动静。她见儿子挥着鞭子在赶什么东西,便于工作问:“你在做什么?”彭公答:“在赶猪啊。”母亲仔细一看,说道:“哪是什么猪哟,是一群石头往前滚动。”被她一语道破天机,石头就再也赶不动了,计划没有实现。现在的人们只见他第一天夜里赶的石头,重重叠叠地垒在河岸边,似乎在诉说着彭公老爷的理想。
堵燕子窝的水没有实现,彭公就去劈西面的大山。一天夜里,他把真情告诉母亲,母亲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说鸡鸣就回来。彭公到了西山,耍起法术,抡起月光斧,用力砍呀砍呀……那月光斧是炎帝用白色的花岗岩磨出来的,锋利无比,且又被炎帝施了仙法,刀锋过去,岩石、土地纷纷让开,不久,大山就被砍成了一个上宽下窄地的大口子,一座山变成了两座山,这座山现在人们就叫它“大丫口”。待彭公再要抡起斧子劈山时,公鸡叫了。为了不失信母亲,彭公只好悻悻回家。回到家里,他问母亲:“怎么今夜的鸡啼得这么早呢?”母亲说:“是娘怕你累坏身子,就早早地学了鸡叫,引得这一带的鸡都跟着啼叫起来了。”彭公不好怪母亲,只得作罢。从此,彭公心无旁骛,一心行医,济世救人,为地主百姓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拥戴。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他逝世以后,玉帝将他召到了天宫,让他当了神仙,继续跟随炎帝左右。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清溪河边修建了一座庙宇,定名为“彭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