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饮食特色傣族人居住在江河之畔,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
2、傣民以农业为主,以糯米为主食,山珍野味乃至一些小动物及鱼、虾、猪牛肉是他们的主要烹饪原料。因为常在野外就餐,故惯于用手捏饭团吃。与之配合的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在野外升火烤制。
3、烹调方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影响较深,擅用煮、烘、烤、腌、拌、舂、烧、炖等。常用的原料除鱼、牛、猪肉、鸡、螺、蔬菜外,颇具物色的原料是青苔、蚂蚁、酸笋、火雀、狗肉蜂蛹、牛屎虫蛋、竹蛆、大蛐蛐、竹虫、田鳖、花蜘蛛、棕色蛆等。傣民嗜酒、喜嚼槟榔。
4、傣族的民族节日有泼水节、中秋节、春节、正月初七洗澡节等。春节要过五六天,最后一天傣语叫“温嫩”,下午全村要团圆聚餐。
5、傣族的特色菜点有牛撒撒、什锦、鱼剁参、酸肉、螃蟹喃咪、香芭茅草烧鸡、刺猬酸肉、酸笋焖鸡、田鸡干巴、青苔松、三味蚂蚁蛋、香竹饭、油炸麻脆、象耳粑粑等等。
傣族有三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
1.服装: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她们挺拔优雅,就像古典淑女的魅力。
2.饮食: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
3.节日: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
1、语言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2、节日文化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3、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1、语言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2、节日文化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的传统特色有以下几点: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
2.服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4.建筑
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5.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
6.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傣族传统文化如下:
1、语言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2、节日文化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3、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泰国等地。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奇。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秘傣族的风俗特色。
傣族的一大特色活动是水灯节,也叫过水节。这是傣族人民在农历新年的时候举行的重要庆祝活动。在水灯节期间,人们会在河流或湖泊中放放水灯,灯中点着蜡烛,象征着希望和吉祥。同时,还有各种舞蹈、歌唱和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让人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氛围中。
傣族的服饰以华丽多彩著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傣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傣族女装。傣族女装以带有傣族特色的盖头、腰带、上衣和长裙组成,色彩绚丽斑斓,布满了精美的刺绣和金丝融合的花纹。这些服饰既展示了傣族传统的手工艺,也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生活和美的追求。
傣族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充满了浓厚的传统特色。婚礼通常在农历的一、四、七、十月举行,有种“花甲之约”的说法,意为男方年满五十岁即可结婚。在婚礼当天,新娘和新郎穿着华丽的婚纱、礼服出席,亲朋好友也会穿上盛装参加。还有舞龙舞狮、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让整个婚礼场面热闹非凡。
傣族的歌舞文化源远流长,古老而独特。他们擅长表演手舞、脚踏舞和花束舞等各种舞蹈形式,以及演唱情歌、民歌和傣族史诗等歌曲。这些歌舞节奏欢快,动作优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的泼水节是世界闻名的文化盛宴,也是云南省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每年四月中旬,人们会在此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彩车巡游、泼水嬉戏、歌舞表演等各种活动让泼水节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水上狂欢。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表达美好祝福的方式,也是向春天、自然界致敬的仪式。
以上是傣族风俗特色的一些介绍,傣族文化独特而丰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通过了解傣族的风俗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多元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魅力和魅力。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了解傣族风俗特色的文章,可以为您带来丰富的文化知识,增进对傣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1、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2、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5、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傣族的特色: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4.建筑
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5.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6.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生活在云南各地的傣族,吃鱼方法独具特色。烤,烧、腌制等都能成就特殊的味道。一条新鲜的鱼用细棍从鱼口里插进去至尾部,在鱼身上抹盐,用竹棍把鱼夹住放到火上烘烤。鱼的表面烤黄后,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把鱼取下,从鱼口中抽出棍子,去掉内脏即可食用。
蒸鱼,从鱼的头部至背部,把鱼剖开,开成片状,取出内脏后把鱼洗净,用盐、辣椒面、蒜泥、芫荽等佐料厚厚地抹一层在鱼峰上,然后放到蒸锅里去蒸。蒸鱼味鲜可口。鳝鱼是把一条活的鳝鱼放到火炭上去烧,然后拿出来除去内脏和骨头,放在臼里加上盐、蒜、辣椒等一起舂成泥,即可食用。因为当地气候炎热,还喜欢把鱼腌酸留着慢慢吃。本文介绍傣族的10种鱼肴,
居住在红河沿岸的傣族人民,每逢年节或亲朋来临,“酸罐鱼”便是款待客人的好菜。每年一、二月间,傣族人民到山上割些茅草扎成扇形的草排,在红河岸边钉上木桩,把草排拴在木桩上,随它铺漂在浅岸地带,让红河中的鲤鱼来产卵。
然后把已产着卵的茅草取回,放到养鱼塘中泡上十来天,鱼苗就孵出来了。栽秧后,把鱼苗分放到各丘田中,到了秋收季节,割了谷子,把田水撤干,鲜便浮在田上,人们把鱼拿回家,剖腹取出肚杂,撒上盐巴腌揉,再把捂好的“糯米酒”放在鱼肚内,像腌制酸菜一样腌起来,故名“酸罐鱼”。
鱼酱是西双版纳的特产。江鳅和小鱼,剁细加盐巴,辣子,装罐腌制而成。食用的时候,取鱼酱加油炒熟。它具有色红、味鲜、香辣等特点,是傣族人民吃糯米饭时下饭的佳肴之一。
鱼酱
03.烤鱼
西双版纳的傣族,不仅善于捕鱼,爱吃鱼,而且鱼的烹调方法也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腌酸鱼、酸辣鱼等外,最独特的吃法要称烤鱼了。
烤鱼是把活鱼洗净,刮去鳞壳,用刀从背部剖开,取出肚杂,把盐、辣子、苤菜根等佐料塞进鱼腹,再用两根竹片把整理的鱼夹起来,放在火上烘烤,直到鱼烤黄出油为止。烤鱼香脆可口。每逢节日,贺新房、招待亲戚朋友,这里的傣族群众都要做烤鱼上席。
烤鱼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最喜爱吃鱼,他们制作的腌鱼,入口辣、酸、甜、咸,风味独特。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朋友们在西双版纳做客,尝到傣家腌鱼,都赞不绝口,声称是难得的佳肴。
傣家腌鱼的加工制作方法堪称一绝。每年夏、秋两季,他们把捕捉到的鱼收拾干净,洒上一定数量的盐,装入桶内。腌上七八天,再分层放进坛子或木桶里,每层鱼放上一些辣椒面和煮熟的糯米饭以及少量的花椒、白酒,然后盖严密封,一两个月后便可以食用。
傣家同胞介绍,这种鱼营养丰实,能助消化,可煎食、烧食,各得其味。腌鱼食用和携带都很方便,可算是傣家的“方便食品”。农民赶街,下田或上山干活,用精致的竹篾饭盒装上糯米饭和腌鱼,便可以在野外就餐了。
腌鱼
傣族的支系很多,语言差异,服饰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这里说的傣族,是指居住在红河沿岸一带的“花腰摆”又称“水摆”。花腰摆中有句顺口溜:“一碗糯米饭,两条干黄鳝,一个腌鸡蛋。”说明这是他们最喜爱的味美佳肴。
傣家人家家户户每天都少不了用干黄鳝做菜。用油炒香后,一条条有二至三十寸长,其形状、大小、粗细,略像油炸干辣子。进嘴咀嚼,既香又脆,又酥又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傣家男人喜欢饮酒,干黄鳝正是最好的下酒菜。使一家人常年四季能饱这个口福的,功劳全是在妇女。
傣家人居住的地区,都是栽双季稻的热坝区。每年,春初和夏末,是栽秧季节。犁田、耙田的时候,田水被搅浑,在田坝脚附近掘洞居住的黄鳝,随着垡片被犁翻上来,在浑水里乱游乱窜。犁耙田的男人们,是不轻易动手捉拿的。下午收工后和早上上工前,妇女们腰上都系个竹笆箩。即使初春早晨,天寒地冻,田水冰扎,妇女们仍然系好筒裙,赤脚下田,顺着冰扎,妇女们仍然系好筒裙,赤脚下田,顺着田坎脚,寻找黄鳝洞。用拇指顺洞一抠,洞不会太深,一条条黄鳝就被紧紧抓住丢进笆箩。
夜间,她们在田里用稀泥巴垒成一道道埂子,用一排篾编的黄鳝笼罩在埂脚,黄鳝笼络比拳头大,口子像个洞,愚蠢的黄鳝以为捞着了便宜,不需要自己花力气打洞就找到个栖息之所,喜喜欢欢钻进“洞”,殊不知钻进去就出不来。第二天黎明就被傣家妇女把它们请出笼子。移进笆箩,拿回家,在清水里洗净,丢进火塘的热灰里闷死,用竹棍穿好,晒干,就成为备用食物了。
干黄鳝
云南稻田养鱼,世代相传。每当稻谷成熟时,鱼已长肥,稻田开沟放水,在水口处置一竹笼,鱼顺水人笼,提回家烹制,配吃新米饭,乐趣无穷。地处滇西的傣族,因地制宜,稻田盛产挑手鱼。
挑手鱼,又名胡子鱼,产于德宏州,喜在水田中生长,胸鳍两边各有一对硬刺,极其锋利,可将捕捉者的手挑破,故名。此鱼肉厚质细,营养丰富,用此鱼烹制的火烧鱼,软嫩鲜甜,香味扑鼻,能增进食欲。
火烧鱼的主要用料为挑手鱼、葱姜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香菜末、荆芥末、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草果粉、胡椒粉、味精、食盐、酱油、绍酒适量。制作时,将鱼去鳃、去内脏,洗净,分成两份,一份取下鱼肉,捶成茸与上述调料拌成馅,将馅镶入另一份鱼的鱼腹内;鱼皮朝外,头尾折拢,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形,再用芭蕉叶包好,埋入炭火中焐熟,取出,去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可。
火烧鱼
“糯米饭,于黄鳝,二两小酒天天干。”这是流传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红河沿岸傣乡的食谚。那里的花腰傣族妇女,把从田里和池塘捉来的指头粗的黄鳝洗净泥污放于盐水中浸泡,除去肚内脏物和外表粉液,再一条条放入灶窝灰中焖烤至卷曲,然后洗去灶灰剔去肚杂,加适量盐、花椒面、辣椒面揉拌后,穿成串熏干备用,经油炸后食用。
麻辣干黄鳝原料的主要用料为鲜黄鳝、精盐、辣椒面、花椒面、熟菜籽油适量。制作时将黄鳝洗净泥污,放入清水盆中,加入盐,让其游动,吐出肚内脏物。取出黄鳝逐条塞入灶内子母火中,焐至卷曲,取出洗去灶灰,除去肚杂,人盆,拌入盐、辣子面、花椒面,揉至调料沾满鳝身。取出穿在竹竿上,置于火塘上方慢慢熏干收存。食前用温水洗净,人油锅中炸出香味即可。
.麻辣干黄鳝
酸鱼鲊,是西双版纳、元阳县红河南岸傣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美味。鲜鱼经腌制成熟后,不论是蒸还是煮、煎而食,均色泽金黄,酸香扑鼻,入口酥化,胃口顿开。
农历正月、二月间,是红河水中鲤鱼产卵季节,傣族人民用茅草扎成一把把似扇形的草排,将其拴在岸边木桩上,让草排浮在河中,鲤鱼便到草排上产卵,然后将草排放到养鱼塘中泡上10多天,孵出鱼苗,早稻秧栽下后,将鱼苗移入田中。到了六七月,稻熟撤去田水,活蹦乱跳、巴掌大的鲤鱼任人捉,回家后即可腌制。
酸鱼鲊所用原料为鲤鱼、精盐、辣椒面、花椒面、草果面、糯米甜白酒、植物油适量。制作时将鲜活鲤鱼剖腹除去肚杂,入盆,撒入盐腌渍,注意上下翻动,下辣椒面、花椒面、草果面拌匀。以只为单位,逐条鲤鱼肚内舀入一勺甜白酒,合拢放入陶罐中;鱼放完后,倒入腌拌的原汁,盖上罐口碗,入好罐口水。约腌5~6个月后即成酸鱼鲊。食用时,酌量取出酸鱼。锅上火,注入植物油,热时,下酸鱼煎至两面黄即可装盘上桌。
酸鱼鲊
荷叶可药,荷叶清暑利湿,升发清阳,止血。荷叶人才,取其清香,可消暑助食。广东有荷叶饭,云南傣族有荷叶蒸辣子鱼。成菜荷叶清香之味沁入鱼肉,鱼肉酥烂,鲜中有辣。
荷叶蒸辣子鱼所用原料为挑手鱼、香菜、蒜、姜叶、葱、白酒、荆芥、薄荷、茴香、香茅草、青辣椒、花椒叶、姜、精盐、味精、胡椒粉、熟猪油适量。制作时将鱼去鳃、鳍、鳞和内脏,洗净,切成段,人盆。香菜、蒜、姜叶、姜、葱、荆芥、薄荷、茴香、香茅草、辣椒、花椒叶洗净,剁细,放入鱼盆内,下白酒、盐、味精、胡椒粉、猪油,拌匀,腌渍半小时。取鲜荷叶2张洗净,平铺墩上,放上鱼及调料,包好上笼蒸熟,取出上桌。
荷叶蒸辣子鱼
香茅草烤鱼有两个特点:一取青竹当容器,夹住鱼,经明火烤炙而成,故有竹之清香;二取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盛产的香茅草和大芫荽等调料调味,故具鲜香滋嫩、微辣回甜之美味。香茅草烤鱼所用原料为开膛鲜鲤鱼1尾、香茅草、鸡蛋清、精盐、味精、胡椒面、大芫荽、青辣椒、小芫荽 、葱花、姜末、米酒、蒜末、芝麻油适量。
制作时将鱼洗净,剁为块,剞十字花刀,入盘,加入盐、味精、胡椒面、米酒、蛋清,拌匀腌渍 15 分钟左右。将大小芫荽、葱花、姜末、蒜末、青辣椒末、芝麻油、米酒、盐、味精、胡椒面一齐入石臼内舂成茸泥,入碗,取碗中茸泥均匀地抹在鱼皮上,用香茅草捆牢。取青竹筒一节,均匀地剖开,将鱼块逐块依次夹入,用铁丝捆牢。手持未开口的竹筒,放在明火上边烤边转动,约20分钟后香茅草呈焦黄时即熟。除去铁丝,鱼块入盘即成。
香茅草烤鱼
酸笋鱼汤,是德宏州以傣族为代表的各少数民族喜吃的传统佳肴。成品,酸辣适口,鲜香味美,夏秋进食,胃口顿开,配吃新米饭,美不可言。酸笋鱼汤所用原料为挑手鱼、酸笋、精盐、味精、胡椒面、蒜片、青辣椒末、葱花、姜片、熟猪油、杂骨汤适量。
制作时去掉挑手鱼的刺、鳃、内脏,清洗干净。炒锅上火,注入油,热时下蒜、姜炝锅,注入杂骨汤;沸时,下鱼、酸笋、辣椒,待鱼煮至透心,下盐、味精、胡椒面、葱花,装入汤碗上桌。
酸笋鱼汤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内容为原创,版权归“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权,转发注明出处,朋友圈随意。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