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峨眉山茶的茶文化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1-10-15 01:09   点击:182  编辑:屈蓓   手机版

峨眉山茶属绿茶类,其发现、种植、利用与品鉴在峨眉山发源较早,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种植、加工工艺。其显著特点是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由于峨眉山卓尔不群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及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品种繁多,品质优异的茶生产和茶文化。特别是其佛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峨眉山最著名的茶,就是竹叶青和峨眉雪芽。峨眉山茶文化的产生是同峨眉山远古的中国原创道教及佛教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紧密相连的。

1、 宗教茶文化概述峨眉山茶史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区先民的农耕文化,始于公元前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时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当有了名气,汉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到了隋唐,道、佛两门经前一千多年聚修和纳为课业的茶事(采摘、加工、焙制、贮存;茶仪、仪赠、上贡朝廷)活动已成礼序章制。随着之前数百年上至朝廷、各地官衙、达官显贵、寺庙供养施主、一般香客及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峨眉山。作为寺庙礼仪之序的茶饮习尚已成山中道、佛两门必不可少的仪事活动。接客、引客、看茶、泡茶、品饮、论道等道茶、佛茶之茶艺内涵渐渐形成;山风、林涛、水起风生皆成仙山茶韵。道观、寺院的茶僧对茶的论说自有心得,代代嫡传。道、释、儒相渗相融的人文内涵渐长渐丰,大大地丰富了峨眉山茶史发展中的茶文化内涵。由此而产生了不少以吟颂和赞美峨眉山茶的茶诗和文章:“风推松林吼,茶烹千古雪”“青花捧盏,叩问峨眉鬼谷宝掌山樵千寿何物滋养岁同日月;五千草本,庇佑仙山嘉木仰承上苍恩泽尽纳瑶草芬芳焙成雪芽”“清明春寄草堂前,峨眉山翠一囊香”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门所焙制的茶,从不作为商贸交易,施主香客品饮,道观、寺庙从不收取茶资。皆被道、佛两门视为仪品,有云游僧参学他山或有海内外大德高僧前来参拜普贤,佛门都会将寺中上品雪芽作为仪赠礼品。 2、峨眉山佛茶峨眉山佛茶在峨眉山茶史和峨眉山茶文化的发展演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历史长达1900多年。峨眉山佛茶的形式,一是从事茶事生产的寺庙众多,所属茶园的规模大,年产量占全山茶叶产量的90%以上;二是各寺庙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生产中,因水土、海拔高度、植被状况的差异,茶叶的品质形成不同的特色,在汤、色、味、型上均有细微差别,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三是在茶叶加工工艺上,形成了各自的方法;四是通过云游参学,引进了其它地方焙茶的技术。明代,黑水寺茶僧因地制宜,焙制成功“峨眉白芽”。由于黑水寺岩上茶株受小区域气候的影响,所产茶叶形成“二年白一年绿”的品相特征,故取名为“峨眉白芽”。与此同时,对“峨眉雪芽”绿茶因茶园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佛茶中亦流行有“五峰雪芽”之别,如:“天池峰雪芽”、“竞月峰雪芽”、“白岩峰雪芽”、“黑水峰雪芽”、“宝掌峰雪芽”。其间以“黑水峰雪芽”与“宝掌峰雪芽”尤显珍贵。峨眉山佛茶在发展中,从对茶的精神理念到具体的茶事活动,皆形成独特的文化归属。在佛门看来,峨眉山茶是佛之所赐,是随普贤菩萨驻锡峨眉山并以之作为弘法道场的法意,是降福于众佛弟子之馈赠。它具有却百疾、驱秽气、延年益寿疗效的同时,还具备了清心明目、智慧善根、禅悟一切人生的精神意向与菩提心向。“玉手纤纤,禅心净净,虔诚颂诵,采供佛前”。 3、佛门茶事章制一、山中佛门的茶事活动弥漫禅意精神,每年春茶开摘之际,茶僧皆要沐浴洁身,在采茶和制茶过程要默颂弥陀,以示敬佛虔诚。每年的第一道新茶必须先敬诸佛与普贤。二、佛茶茶艺皆成礼序仪式。寺院品饮有所区别,茶艺所场十分讲究。一般香客品饮,由寺庙中负责接待的知客僧引至客堂看茶,由茶僧敬奉。接待显贵香客,或著名文人墨客、寺庙供养人、达官显贵,则引入方丈室或主持室内,用上等茶叶与名贵茶具敬奉。接待人数众多的朝拜团体,寺中要行茶艺礼序,以佛茶迎客,具体的仪式是,主事茶僧要置以茶器、茶案,铜盆净手,泉水润茶,头开茶敬佛,二开茶奉客。礼仪起始,两侧寺僧禅坐蒲团,口颂弥陀,辅以寺中木鱼等法器,梵音汤汤,禅意弥漫。显客置于下案,静观茶僧礼仪禅茶,抑或与众茶僧口颂经文。主事茶僧沏好茶,则由两边辅佐的茶僧将茶盏,一一敬奉到显客案前供之闻香品饮,凡是种种,约半个时辰。峨眉山佛茶以“峨眉雪芽”为上品,从唐代始至晚清,都作贡品,每年进贡朝廷,从不间断。尤其在明朝长达267年中,进贡的数量最大。 峨眉山茶史发展中,从茶园的生产种植管理到茶叶采摘到加工生产等茶事活动,在晚清以前,一直由山中道、佛弟子所为。如果人手不够,各寺庙亦请周围的农民帮助管理茶园或采摘鲜叶,茶事生产中的一些技术由此流向民间。明代末年,万年寺茶园由于种种原因,曾佃租给当地乡绅经营,每年按契约收取一定数量的茶叶抵作佃金,直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才由康熙帝下谕诏,由地方政府鬻回,重新归属寺庙。各寺庙的茶园顾请附近的山民进行管理后,茶事生产与生产技术流向民间。高桥乡、峨山乡、净水乡、天景乡(后称黄湾乡)、悦连乡(后称普兴乡)、双福乡等地的山区农民与乡绅开始小规模种植茶叶。茶叶加工的品类有炒青、烘青、晒青三种;加工工具为柴火铁锅;加工程序为鲜叶摊晾、杀青、揉捻、铁锅高温干燥提香或晒青干燥。明代末年,峨眉山茶事活动扩展到周遭山区民间后,茶饮之习进入百姓人家。峨眉山区的民间茶事活动的形成,融入了乡俗文化,高桥乡、悦连乡的茶农在长期的茶事生产活动中诞生了以茶事活动为内容的采茶山歌和采茶情歌。例如:“三月里来好春光,幺妹山上采茶忙,采茶要摘心尖尖哟,嫁人要嫁勤快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