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茶文化的现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1-12-10 00:50   点击:298  编辑:魏宇   手机版

谈及中国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为它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蕴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谈一谈佛茶文化与中国传统茶道的重要区别。中国茶文化的主调可以说是以儒家茶道为主的。茶道中充满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对其他人际的热情。饮茶,自己养浩然之气,对人又博施众济,大家分享快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的欢快格局。既承认苦,又争取乐,比较的“中庸”,易于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则没有这种欢快的格调,它更为强调“苦寂”,强调“苦寂”中的“顿悟”。那么既然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这两种东西怎么会如此紧密地连诀相伴,而调和成另一种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对于中国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光辉时期——唐王朝。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逐渐发展,但其发展总摆脱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于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发展,使僧居佛刹遍于全国各地。许多寺院不仅成为传播佛学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经济单位,许多高级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于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而僧人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所以把茶与精神结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选之一。由于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僧人修炼也需要饮茶,加上唐王朝大力发展,弘扬佛教,僧人行遍天下,从而推动了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流行。可以说这是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与茶理真正结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禅宗的贡献。至今在中日等国还流行的“茶禅一味”的说法即是明证。禅宗,只是佛学诸派中的一派,但其对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础,是功不可泯的。
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说,心理清净,无有烦恼,此心即佛。其次还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为它的出现,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独立的意境。
禅宗的有无观,是十分有意思的。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的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禅宗在茶中熔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是修道的一种“创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茶禅一味”,茶道精神与禅学是相通的。正是由于禅师们在追求静悟方面的执着,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确立,将饮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茶道”二字。1)体现佛茶文化特点,突出恢复佛家“茶仪”。

佛教戒律太严不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称其为佛教了。禅宗主张圆通,但圆通过了分,到后来有的禅僧主张连坐禅也不必了,这对禅宗本身便构成了威胁。所以,到唐末禅宗自己开始整顿。和尚怀海采用大小乘戒律,别创“禅律”,因怀海居百仗山,故称《百仗清规》,《百仗清规》包括了僧人一切行为规范,而茶是禅僧良友,对饮茶的规矩自然也规范了进去。从此佛家茶仪正式出现。
茶仪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余杭径山茶宴。在宋代,径山寺以佛与茶同时出名,号称江南禅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谈佛经,也谈茶道,并赋诗。径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亲自“调茶”,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寺僧——奉献给宾客,称为“献茶”。宾客接茶后,打开茶碗观茶色,闻茶香,再尝味,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别外,禅门把日常饮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规范。所有这些,都是可供我们挖掘、整理的对象。

(2)开辟佛茶文化游对日本市场的重大意义。

日本茶道,无论从茶艺器具、点茶过程、思想精神,都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切的渊源。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茶道更似于中国的佛茶文化。当然,日本茶道中还凝聚着日本人民自己的创造,而正是由于日本茶道和中国佛茶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对我们设计佛教茶道旅游,吸引日本游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但最澄所处是唐朝中期,中国茶文化也是刚刚发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还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质。真正在日本全面宣传中国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础的是日本名僧荣西和尚。由于其两度来华,在中国居住长达24年之久,所以他对中国的佛学理论和茶学道理,都是有一定见地的。这在他的自传中都有所体现,如“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板,拜罗汉于中峰,供茶汤而感现异花于于篮中”。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出现于中国寺庙中,证明自印度传来的佛教已完全中国化了,而所谓向罗汉供茶,感觉由茶朵从杯中显现,据说只有在一定功态下才有这种感觉,从中可见荣西当时修炼的功底。荣西归国后所写的《吃茶养生记》重点吸收了陆羽《茶经》中适于以茶保健和烹调器具、技艺方面的内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与用具。
随着交流的增进,南宋端平年间,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寺求法,回国时带去了茶籽,播种于安倍川一带,并播传了径山茶研制法,随后日僧南浦诏明在径山修学五年,归国时由将“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回了日本崇福寺,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认为日本“茶道”的故乡在浙江,在径山寺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开发佛茶文化旅游,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将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内容。

(3)开展佛茶文化旅游,要重视茶具开发恢复与茶屋的布置。

我们现在的茶室,对于茶具的重视明显不够。茶具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且在茶艺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至今日本茶道还保留着陆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洗器、调茶的过程中使人逐渐安静下来,经历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体现“省定”、“内敛”的特征。而在洗器、点茶过程中,设计出每次茶会的主题和对话,主客对答,以便通过茶艺回忆典籍、铭文,把人们引入一个古老肃穆的气氛中去……同时,日本的茶室布置亦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与精神。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大和民族随时有着“危机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处,大多设计得很低,大约要伏身而行,从中体现出日本人的隐忍精神,而以树干为柱,以竹木、茅草为顶,也随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从此之中,我们亦应注意,在开发佛茶文化时应认真总结、吸收各方优点,从而发掘、设计出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东西。
总之,佛茶文化,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国人是最精神的,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以及整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艺境,是我们开发旅游产品的一个宝贵财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