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性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于是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
这年的春雨时断时续,毛茶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从春天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小心地打开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饼都因为霉变而变色了。两人本来打算自杀谢罪,幸好一个店小二喝了此茶,觉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胆把霉变后的茶饼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和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一闻,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绵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这般的好。”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后来,濮少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故事一
潮州枫溪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文人吴邦殿,官拜朝廷通政参议和尚宝卿等职。他为人诙谐幽默,善于制谜猜谜。一次,他居家时茶囊羞涩,就叫一个仆人头戴草帽,脚趿木屐,到邻居家讨一包东西,仆人问他要讨什么,请说清楚,他说不用言明,你去便知。仆人莫名其妙地到邻居家照他家主人的话对邻居说了,邻居大笑,让他带回一包普洱茶。原来,这是一则哑谜,仆人是个“人”字,头戴草帽是草字顶,脚趿木屐是人字下面一个木字,合成便是一个“茶”字。真是妙绝!
故事二
19世纪初叶,有位葡萄牙水手从中国带回一些上好的普洱茶。水手的母亲见到这异国珍品,请来了亲朋好友共享美味。可是众人一尝,但觉苦涩难咽。水手见餐桌上用碟子盛着“煮好”的普洱茶,便问:“那煮茶的水呢?”妈妈答道:“茶都这么难吃,那水还会好喝吗?我早把那水倒掉了!”
故事三
在17世纪以前,英国的茶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路途遥远,进口量又有限,使得茶叶在当时的英国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但是茶叶在英国的待遇如下:在某贵妇的家庭沙龙中,由一名身穿燕尾服的管家捧进一只精美的匣子和一套一般来说是会镶金的茶具。然后,由女主人亲自从匣子中取出一点点茶叶放入壶中。接下来大家就会一杯杯的喝茶,直喝到一点茶味都没有为止。这还不算,接着女主人会用一只精致的夹子把壶中的茶叶夹出,分几份夹在面包里在抹上黄油,供大家品尝。这时英国的名流们就会一个个拿起茶叶渣子做的三明治,啧啧的吃着,称赞着。
怎样辨别普洱茶的好坏 与年限?
简单的说普洱茶呈现出宝石红,玛瑙红、琥珀红,泛青黄或者褐黑都是正常的颜色。茶叶泡过之后的茶叶渣,有弹性,叶子伸展度好的比较厚实的是等级比较高的普洱茶。
鉴别普洱茶的好坏具体如下:
第一,看外观,不管是茶饼、沱茶、砖茶,或其他各种外形的茶,看茶叶的条形是否完整,叶老或嫩,一般老叶较大,嫩叶较细。若一块茶饼的外观看不出明显的条形\(一片片茶叶形成的纹路\,而显得碎与细,就是次级品制作的。
第二,看茶叶显现出来的颜色是深或浅,光泽度如何。正宗的普洱茶是猪肝色,陈放五年以上的普洱茶就有黑中泛红的颜色。
第三,看汤色。好的普洱茶,泡出的茶汤是透明的、发亮的,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品质较差的普洱,茶汤发黑、发乌。
第四,闻气味。生茶要看清香味出不出得来,有没有回甘。陈茶则要看有没有一种特有的陈味,是一种很甘爽的味道。
而普洱茶饼散发出来的气味,也可以作为判断年份的标准之一。有甘醇气味的应该有五到十年的陈放,气味平平不带杂味的有三到五年,带有生味与杂味的,则属于新饼。
不过,普洱的年份只能对生茶普洱而言,湿仓生茶、干仓生茶、熟茶干仓存放都影响着普洱茶的真实年份。熟茶普洱在制作上发酵已经停止了,无年份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