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茶的国画作品
取出国画颜料赭石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国画颜料,各个文具商店都能买到。
2.
挤出适量的赭石加少许的墨,用一支干净的毛笔进行调和。得到的颜色颜色就是黑茶色。
3.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出深浅不同的黑茶色,我这张纸上是三种不同的黑茶色。
4.
除了用赭石,我们还可以用朱膘加藤黄加墨进行调出。效果也很不错。
2. 国画人物作品 茶画
“赭石+大红+钛白’年轻女人,朱骠加少量曙红、藤黄、石绿。老年人,赭石加少量朱骠、曙红、石青,也可少调些墨。赭石是水墨人物画中的主要色,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肤色适当地加进一些花青、石绿、胭脂或墨,但基本上还是赭石调子,只是有冷暖、浓淡之别。
选用赭石颜料,最好用赭石膏,先用开水泡一下即可使用。
铅管装的赭石色,颗粒太粗,易沉淀,用在脸上着色时要多加小心。
白色最好用蛤粉,它与石色、水色都能调和,不易变色,而且有覆盖力,与淡墨在一起对比显得非常高雅。
但白色与白纸不同,白纸是空间,有深度,而白粉厚于画面,往前跳,要利用好这一特性
3. 茶文化国画作品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在这样烦躁的社会中生活,我们都有那么一刻希望能够彻底地放空自己,让一切的烦恼和忙碌暂时搁置,享受哪怕片刻的宁静。在家开辟这么一个品茶静心的小角落,或感受平静、放松自我,或三五好友品茶谈心,一定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吧。
茶室的装饰离不开墙壁挂画,品茶赏画是多么雅致的一件事,那么茶室应该如何挂画呢?茶室之美,美在简素,美在高雅,张挂的字画宜少不宜多,应重点突出。张挂字画是供人欣赏的,为了便于欣赏,画面中心以离地2米为宜。挂画时应注意采光,特别是绘画作品,在绘画时光源常来自左上方,在向阳的居室绘画作品宜张挂在与窗户成直角的墙壁上,通常能得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茶室挂画欣赏:
石荣禄四尺横幅竹子画《竹石》
竹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
这幅作品既有水墨画浓淡得体、黑白相间、干湿相济、以墨取气、以墨取韵的润泽华滋之美,又有石荣禄先生对竹子沐雨栉风、顶天立地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竹子正直君子气质的理解, 做到了人画竹,竹化人的境界,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国家一级美术师石荣禄《梅兰竹菊四条屏》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题材,是文人品格的象征,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代表着文化人的审美追求。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之花,坚强、高洁、谦虚,它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兰,孤芳自赏,不以无人欣赏而不开,寓意着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气节,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文人墨客们引为同道。中国文人的居室中大多都植有竹子,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菊花清雅高洁、花型优美,色彩绚丽,自古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其以恬淡隐逸、怡然自得的品性,独立于世外,成为君子自得自乐,不为俗世所扰的精神象征。
王一容四尺斗方工笔花鸟画《韶华长驻》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两只绶带鸟在枝头吟唱的情景,传说寿带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寓意着幸福长寿,它的叫声吉利,音调似“求福——求福”,因此在国画中常借用寿带鸟的美好寓意表达良好的祝愿。此作品落款韶华长驻,也是代表青春永驻的意思,与题相扣。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偷得浮生半日闲,沏一壶清茶,慢煮时光与墨香,友人,无论是哪一种彼此的相逢都是最惬意的午后。
4. 中国茶文化绘画作品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雅俗共赏。从居家必备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商家在茶座谈生意,朋友们在茶室叙旧,直至文人雅士以茶为媒介,谈诗论画。
茶叶
茶叶种类非常多,不外乎两大类:绿茶与发酵茶。
绿茶有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以茶树的嫩芽为原料,并且采摘时节越早,质量越好,所以有“雨前茶”、“明前茶”等说法。茶树嫩芽采摘下来,迅速杀青,炒制,推向市场,喝绿茶讲究一个“当年新茶”。绿茶的保质期在一年左右,超过一年半,一般就不再饮用了。
发酵茶是茶叶制作工艺的一种,它是指茶树芽叶经过萎凋,揉切,发酵,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精制制成的茶,就是发酵茶.
发酵茶有铁观音、祁门红茶、黑茶类的普洱茶等等,发酵茶陈化质量会更好一些,一般保质期在10年一一20年。
茶具
沏茶的茶具,以陶制品、瓷制品、玻璃制品三种为最优。江西宜兴出产的紫砂壶为极品。
水
沏茶用水以泉水最好,无污染的江水、河水、井水次之,自来水最差。
宋代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熟谙茶道的高手。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人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咏茶诗联、趣闻轶事。
《次韵黄夷仲茶磨》
北宋·苏轼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西江月 茶词
[宋] 苏轼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地许多茶事典故,传为美谈。
典故一: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典故二: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苏东坡对烹茶用具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典故三: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典故四: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典故五:东坡与茶联
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东坡茶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苏东坡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不仅以诗文名天下,而且还精于茶道。据史料记载,苏轼在黄州为官时,曾有一位名叫参寥的朋友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洽谈甚欢。一天,苏轼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二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过了七年,苏轼到钱塘去任职,参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流出,异常甘冷,适合烹茶。在寒食的翌日,苏轼与朋友从孤山出发,泛舟西湖,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去汲泉水,钻火,烹黄蘖茶,真是其乐融融,非常尽兴。在饮茶时,苏轼猛然想起上次梦见参寥的事,他就朗声吟诗给大家听。梦中的诗,竟然在今碰巧应验,在座的朋友无不称奇。
苏轼对品茶有他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对茶友和茶具他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他的《扬州石塔试茶》中有二句诗即体现了他的品味: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对茶的养生作用也十分注重,他在《物类相感志》一文中说: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不止如此,他还懂得茶的另一种与饮用无关的功用:驱蚊虫。每当夏季,他都会用陈茶点燃,然后再吹灭以烟驱蚊虫。
古人认为喝茶能治病,苏轼亦对此认同。他在杭州时,有一回一口气喝了七杯浓茶,感觉非常过瘾,还戏写了一首非常诙谐的诗,将茶的药用价值写入了诗中,其诗曰: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5. 有关茶的绘画作品
茶绘就是画画聊天室,可以共同空间许多人同时画画聊天,一边画画一边聊天很有趣。
为了保证谈话的焦点,聊天室通常有一定的谈话主题。任何一个联入Internet、使用正确的聊天软件,并且渴望谈论的人都可以享受其乐趣。聊天室会话是自然会话在信息时代的延伸。
6. 关于茶的国画作品图片
“茶画”这一称谓不是站在绘画,美术史的角度,而是站在茶文化史研究的角度,站在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美术作品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茶画与中国画中白描、工笔人物名称不沾边,它仅根据绘画作品的内容中是否有描绘饮茶、烹茶情景、诗意或有关茶的内容而定。今天与您分享的是胡丹研究员撰写的《茶艺风情·中国茶与书画篆刻艺术的契合》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中国画以人物、山水、花鸟为大宗,而人物画中又分肖像、宗教、仕女、鬼神、民俗等科。而“茶画”这一称谓是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研究的兴起而出现的,这一名称在中国画传统分类中不曾出现,也与中国画中以技法如: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泼墨山水定名无关,更与中国画中白描、工笔人物名称不沾边,它仅根据绘画作品的内容中是否有描绘饮茶、烹茶情景、诗意或有关茶的内容而定。
尽管有的画家本人或后人在画上自题《xxxx茶图》,但在中国画分类名称中仍以绘画主体定,主题是描绘山水的以山水画定,主体是人物的归于人物画,因而“茶画”这一称谓不是站在绘画,美术史的角度,而是站在茶文化史研究的角度,站在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美术作品内容的角度提出的。
将散落在历史各个时期的人物、山水风俗、静物画中有关描绘茶室、煮茶、茶具、品茶等内容的作品统称为“茶画”,他们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在现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们的品茶习俗、趣味、煮茶方法、茶具演变等史实,同时亦可验证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悠久。
因此将“茶画”这一称谓作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研究所做的一个归类更为确切。“如果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引索的话,那么对于艺术从历史上进行的研究不可能不对文明做一番解释。显而易见,对各个艺术时期进行比较和研究会使我们校正我们在人类发展问题上的概念,修正一些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克莱夫贝尔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茶画”这一归类称谓的出现做出的最好诠释。
7. 有关茶的画作
答案:红枣姜茶简笔画。
首先我们画上两个椭圆;
向下画上弧线连接,构成杯底;
在左侧我们画上杯子的把手;
接着在底部,我们画上2个椭圆,这是底部盘底;
接着我们在杯子的口里画上弧线,中间画上茶叶;
首先我们画上两个椭圆;
向下画上弧线连接,构成杯底;
在左侧我们画上杯子的把手;
接着在底部,我们画上2个椭圆,这是底部盘底;
接着我们在杯子的口里画上弧线,中间画上茶叶;
最后我们填充相对应的颜色。
这样红枣姜茶简笔画就完成了。
8. 关于茶的国画作品欣赏
就是在茶汤泡沫上绘画,绘制“水墨丹青”。茶汤使用的“墨”也不同,通常使用熟普洱茶作为墨汁,量多水少,使用毛笔蘸取熟普茶汤就可以在泡沫上作画或是写字,也可使用茶粉作画。
茶人通常会在茶上写象形文字、水墨画等,以茶绘茶,茶香飘散,像极了咖啡拉花,却又多了中国传统的诗意,这便是点茶的乐趣。
9. 有关茶的国画
只要是茶水没有发生霉变或有异味理论上是可以用来刷宣纸的,用之前最好是用茶漏过滤一下,避免有杂质刷到宣纸上,那样刷出来的做旧颜色就不完美了,茶水刷宣纸最好是先用绿茶水刷一遍,隔天在用红茶水刷一遍,这样出来的颜色更均匀,古色古香,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