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普在他的《本草》一书中有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吴普所说的“荼”字,照文意就是茶叶,云南在汉朝产茶,已得到了证实。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史话。“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在他的《出师表》中曾经提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进入了滇南的记载。孔明先生到了南糯山,是否真的种了普洱茶树,并因而流传至今,已不可考据了。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题孔明先生为“茶相”,每年加以祭拜。
1988年12月16日《云南日报》第三版的“闲话云南茶事”中有记载:传说三国时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糖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权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息,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其莽枝山为孔明寄箭处,山有祭风台、山上有大茶明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又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山,也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举行放孔明灯话动,称为“茶祖会”。这些本来就是传言之说,但在普洱茶还没有正史的记载时,却是相当好的依托归属吧!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