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一样喝得乱七八糟再写,你就有境界了。但我先得问一下,你酒量行么?我可以醒了就喝,从朝到晚,你还是别学。
怎样才可以写出思想境界高而又有文采的散文
作者:湖畔悠悠心
感谢邀请。回答一下,请指教。
“风格即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引用布封的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家的人格。文如其人,人是什么样子,呈现在他的作品中的风格就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诗文创作总是作者有感而发。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总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因此作品中必然真实反映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世界观,也就是人格。[清]叶燮说: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广厦万间』 之愿,苏轼师『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使其人其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其气必苶,安能振其辞乎?故不取诸中心而浮慕著作,必无是理也。”这里说的是写诗,散文创作也是这样。文学创作是相通的。
所以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此我不想过多地谈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人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而且是一个人生中的必修课。
我要讲的是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提高我们的散文写作水平。
这里有个写作技巧问题。
作为文学创作的散文和诗歌、小说一样,它们共通的特点是用形象说话,写作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形象思维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形象,二是想象,三是感情。
这三个特征最根本的特征是形象。想象和感情都是用以构成形象的。
形象思维的起点是“原始生活形象”,也就是说它是由生活激发了作者。我们的散文是有感于生活中的事,有了创作欲望,要表述出来。怎样表述?用形象。
我们以《岳阳楼记》为例略做分析: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段作者都是先展现形象画面。
一是“满目萧然”的画面;一个是“次乐何极”的画面。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画面用的是重彩描写的方法。然后各自都有一句抒情的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先描写后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则是形象画面的深化是画龙点睛之笔。
而全文的“文眼”则在最后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境界是高的。
我们再以:小石潭记为例略做分析: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岳阳楼记》一样,作为散文也是先以景物形象展现给我们: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接着一句“心乐之”抒情。
接着又是景物描写: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中尤以那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的形象很传神。紧接着一句“似与游者相乐”的抒情点出了情语:
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然而,现实是严峻的。
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这几句是全文的“文眼”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感情贯与始终。
通过以上两篇经典散文大家之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以下几点:
一.散文要用形象思维,始终用形象说事。
二.而打动我们的方法就是:作者运用想象的方法“思接千载”,“视通千里”《黄鹤楼记》由眼前之景想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石潭记》则是由眼前景想象到自己的处境。这无人过问,不被人们重视的荒野小潭的命运不就是自己吗?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三.景在前,抒发感慨于后。尤其结尾要有“文眼”点化之句。升华文意。使文章有“思想境界。”
四.情感融入景中。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情”不仅要“真”要“诚”还要“高品味,高境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远行”(明.焦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