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散文它是什么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8-23 15:15   点击:138  编辑:蓝春   手机版

概述散文(prose;essa)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

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

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

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

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

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

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

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

的拗句也是如此。

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入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是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感情。

一、 精于立意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的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生。 依靠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搏,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是诗意。这诗意,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是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去努力捕捉这各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点。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何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联系,我们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

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六种常用的线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厌恶到喜欢,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的《荔枝蜜》。 二是事物线索。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暇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五是景物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三、创造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意与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散文应该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 巧于布局: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 明于断续:散文要散得起来, 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是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

四、感情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情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 ,但文章中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指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的出现在文章中。 散文和记叙文的最大区别: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像、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所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

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即所有的材料经过作者巧妙的构思联想,这些看似无关联或关联不紧密的材料(形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主旨。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轻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入笔细微,以小见大。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以体现出大的主题。对于一个有心人来说,这些小的事物同样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夹叙夹议,感情真实。不论何种感情,都要真实的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和事物的感悟,就得有夹叙夹议的的表达方式。

在烹煮茶中感悟人生的散文

烹,是,酸甜苦辣,一碗烟火;煮,是,起起伏伏,几多诗意,几多。邂逅一米阳光,心乃大,天地宽,呼吸,静静于红尘一隅,感悟冷暖人生。

――题记

(一)烹

生活,就是一碗烟火。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细细研磨。

人生的路上,总会有风雨,而风雨的路上,总会有一份牵挂、念想,永远铭记于心头。烹,是儿时母亲灶台上,忙碌的声影。那时年幼,还没有灶台搞,每次闻着母亲炒菜时的香味儿,总会忍不住踮起脚尖,眼睛巴巴地望着锅里,时常吞着口水,用脏兮兮的小手,想要去偷吃灶台上已经炒好的菜肴。每每这个时候,母亲的大巴掌总会适当地落在我的小手上,伴随着的还有母亲的呵斥:“离远一些,小心被油烫着,赶紧去洗手。”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笑嘻嘻地跑到一边去。那时候,妹妹总比我“贼”,她就站在那里,腋鲂“宓剩趁着母亲不注意,就伸出小手偷吃东西。最可恨的是,她偷吃后,就跑我跟前炫耀,当我很不服气的也想偷吃时,每次都是母亲语重心长的教导:“让着妹妹点。”

那时候生活很苦,但是,母亲用她的双手烹出了和谐,烹出了温暖,烹出了童年的美好记忆。记得最喜欢吃的是母亲做的鸡蛋面条,那时候家家户户吃面条次数不多,也没有那个闲钱去买。记得第一次吃母亲做的鸡蛋面条时,我觉得那应该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鸡蛋面条,不是字面上的鸡蛋加面条,在我们这里,是用鸡蛋与土豆粉加在一起,加上水调好,再在锅里烙成薄薄的一层,然后在切成面条状,再用水煮,调好佐料,像面条一般,但绝对比面条好吃。

做鸡蛋面条,是我学会的烹饪的第一道菜肴。记忆里的母亲,留下印象最深的或许也是这道菜肴吧!母亲教的不多,记下也只是孩子的天性。一朝分离,那些五味杂陈都渐渐地在小小的厨房里,独自烹饪着,和妹妹一起,为生活烹饪出,一缕缕的温暖。

岁月总会带走太多,太多。不在年少,当回想过往时,记下的就是母亲厨房里烹饪的一幕一幕,那些温馨的片段,温暖整个童年。至少记得欢笑,记得当初的味道。

去年年底,母亲打电话说一起吃团年饭。一时间,心头五味杂陈,我知道,她想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一个母亲的身份为我们烹饪一桌满满的菜肴。我没有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母亲说,叫我第二天早一些去帮忙。于是,我早早的起床,7点多就去了她的小餐馆。

这是10多年后的相聚,心头自然堵得难受。其实叫我帮忙,她早已经将所有的东西准备的差不多了,我最多给她端一下菜。那一刻,我还是她年幼的'孩子,她还是絮絮叨叨地说,“站远一些,小心油烫着。去洗手,洗手了在吃饭。”唯一不同的是,我不在笑嘻嘻地跑开,我只是退后一步,暗暗打量着母亲的白发,打量着那些逝去的岁月。

前几天的母亲节,我没有给她打电话,现在想来,现实中的我似乎总是这般不懂得去表达。明明牵挂着,明明惦念着,但总是不说出口。心中的千言万语,在很多时候,我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写进我的那些深深浅浅的文字中,一个人孤独,一个人感伤。

(二)茶

生活,就是一杯茶,浮沉之间,甘苦交织。

与茶结缘,其实是在9岁以后,那时父亲喜欢喝茶,刚开始时,谈不上喜欢,只是随着父亲喝着。后来,习惯似乎就成为了一种自然。

每到春天,春暖花开的日子,茶叶总会冒出来。绿油油的茶叶,犹如小姑娘一般,怯怯地探出头,悄悄地打量着春的世界,细细地聆听着春的气息。

父亲爱茶,可是家中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茶叶,而且买来的茶叶贵不说还不好喝。这时候,我和妹妹就喜欢满山的去采茶。当然,采的不是自己家的。每次放学后,姐妹俩放下书包,锁好家门,就出门了。

姐妹俩一人一个小包,像侦探一般。那时候,农人的农活多,茶叶出来了多半荒废着,真正采茶的人少,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姐妹俩总是小心翼翼的。采茶一般都是在下午,而山坡上四处都是坟茔,对于两个半大的孩子来说,心中自然是害怕的。躲进茶林,除了采茶,就是仔细地聆听着周围细琐的声响。

等到包里满满的了,就得回家了,每次回去的时候,天几乎都已经黑了。那时候,姐妹俩用一路歌声,来驱散着心底的那份恐惧。

茶叶采摘回来后,就是制作了。柴火灶台高,我还够不着,一般就煤火了。煤火得等火完全燃起来以后,才可以制作,不然杀青的效果不好。杀青、揉搓,一般至少得反复三次,然后就是烘干了,烘干时急不得,得慢慢小火焙着,知道茶叶的清香慢慢渗透整个屋子。

每次家里来客人,我总会给客人泡一杯茶。很多客人就会说,这茶不错,哪里买的。这时候父亲就会有些自豪地说,丫头做的。生活面前,容不得年龄大小,你不得不去面对。其实,做茶,我也只是以前看母亲做了几次,还没有用心看过。怎么就记在心里了,我也不知道。

那时候的茶叶,真的不知道掌握什么火候,也不知道杀青的力度大小,只是凭着自己知道的去做,但那时候的茶却是记忆中,最醇香的。父亲的微笑,很多时候,都是劳累过后回到家中,那杯浓浓的,带着热度的那杯茶。

时光流逝,如今早已经不在是那个扔下书包,就去采茶的小姑娘了。每次回家,给父亲捎上的也总少不了买一些茶叶。已经记不清多少岁月未能为他沏上一杯茶了,亦记不清何时,白发已经染上了青丝。岁月在时光中沉淀,留下的是那一缕茶香,与那段岁月。

现实中的我是个慢热的人,不喜欢争,亦不喜欢拼搏,很多时候自己都觉得少了些志气。我喜欢的生活,就是一份安然,静静地,一卷诗书,沾染一点墨香,清茶一盏,静谧安然,便是最美。

一杯茶,一段岁月,一段冷暖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