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茶书是唐代陆羽撰写的 《茶经》,它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 专著。随后,涌现了大量茶学著作,或者 专门介绍烹茶技术,或者集中介绍茶具使 用方法,或者主要介绍茶叶种类及采制过 程。但大部分茶书都以《茶经》为基础, 不是对《茶经》内容作进一步研究,就是 对《茶经》内容进行补充。
因此,《茶 经》是经典中的经典,陆羽因此成为茶之 始祖——茶圣。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秀疵,自 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代复 州竟陵人。陆羽自幼无父母,被笼盖寺和 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好茶,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因志不在佛,逃离寺院,在 一戏班子学戏。
一次陆羽随伶人做戏,为 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开始研习儒学。 775年安史之乱,陆羽流落到名茶产地湖 州,搜集了不少关于茶叶生产和制作的材 料,还认识了很多爱茶的诗人。上元初, 陆羽结庐于湖州之苕溪,花一年的时间 写出了《茶经》的初稿,时年28岁。
763 年,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774 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 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 《七之事》,最终完成《茶经》,前后历 时十几年。《茶经》出现后,天下逐渐尚 茶成风,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其他的茶学专著。
可以说,专门为茶而著书,始于陆 羽;茶事得以流传世间,也始于陆羽。《茶经》内容比较全面,分卷上、 卷中、卷下三部分,这三部分下面又有十 节。“卷上”共三节内容:一之源,论茶 的起源、特性、品质和种类;二之具,论 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茶叶的采 制方法。
“卷中”只有一节内容,即四之 器,论煮茶、饮茶的器皿。“卷下”内容 较多,共六节内容:五之煮,论烹茶方 法、各地水质品第;六之饮,谈各地饮茶 风俗;七之事,记述古今有关茶的典故和 原产地;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特 点;九之略,论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 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帛抄《茶经》张 挂。
总的来说,《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 备的一部茶书,陆羽根据自己亲身调查和 实践的结果,系统地总结了唐朝以前的茶 叶生产经验,并搜集了详细的茶叶史料, 是茶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 是茶学者重要的研究资料。唐朝的另一本茶书《十六汤品》以 陆羽《茶经》“五之煮”为基础,对茶水 煮沸情况加以详细论述。
该书的著者是苏 庆,但关于他的资料不全,传记不明。《十六汤品》认为,水沸程度可分为三 种:第一沸,冒出来的水泡像鱼目;第二 沸,水泡如涌泉连珠;第三沸,整个水面 腾波鼓浪。《十六汤品》认为煮茶水质可 分为“十六品”,并为每种水品起了个好 听的名字:第一品名“得一汤”,第二品 名“婴汤”,第三品名“百寿汤”,第四 品名“中汤”,第五品名“断脉汤”, 第六品名“大壮汤”,第七品名“富贵 汤”,第八品名“秀碧汤”,第九品名“压一汤”,第十品名“缠口汤”,第 十一品名“减价汤”,第十二品名“法律 汤”,第十三品名“一面汤”,第十四品名“宵人汤”,第十五品名“贼汤”,第 十六品名“大魔汤”。
同样,唐朝茶书《煎茶水记》也根 据陆羽《茶经》“五之煮”,对各地水品 加以详细论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九年 (814年)。原称《水经》,后为避免和 北魏郵道元所著《水经注》相混,改名为 《煎茶水记》。著者张又新,陆泽人,字 孔昭,元和进士。《煎茶水记》非常注 重水品,将各地煮茶水质分为20种,认为 “庐山康王谷之水帘第一,无锡惠山泉水 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 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 第五,庐山拓贤寺下方桥之潭水第六, 扬子江之南灵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 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之淮之源第九, 庐州龙池山之岭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 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 游之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之香溪水 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 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第 十七,郴州之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之严厉 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