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人把茶叶比作什么好处(古代对茶叶的美称)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0 22:01   点击:25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古代对茶叶的美称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 "苦口师" 等。例如:

1、 “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6、不夜侯: 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7、清 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8、涤烦子: 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9、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10、消毒臣: 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11、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12、茶曰酪奴、水厄,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少数民族称茶与奶酪为奴。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仍然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桨,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13、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14、苦口师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 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 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 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2. 中国古代对茶的称谓

茶姑、茶女、茶童(采摘最好的茶叶都是由童女完成的)小娘子、茶妹子、茶妹妹、茶美眉、

3. 古代茶叶的雅称

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其名尚有槚、蔎、茗和荈。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诧、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葭荼、苦荼、酪妈等称呼。

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铁观音”、“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4. 古代对茶水的美称

喝茶的雅称叫品茶、品茗、饮甘露、佳茗、沏香茗等,茶在古代有很多异名、别称,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喝茶是一个动作,是简单化的日常生活,而品茗、品茶则更为常用,从而形成一个过程、一件雅事。

5. 古代人对茶的别称

不夜侯——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酪奴:南北朝时期,南方人饮茶风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则称茶与奶酪为奴。大战期间,南齐秘书丞王素投归北朝。

6. 古代对茶叶的美称是什么

浓茶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 "苦口师" 等。顾名思义就是茶叶浓度比较高的茶,因为茶叶放得多,所以颜色会比淡茶浓,肉眼看上去也不剔透,颜色比较浑浊,而且茶冷却放凉了之后还会有一层茶油漂在茶面上,味道也失去了茶的清香,口味尝起来会比较苦涩,像常见的铁观音、乌龙茶、红茶都属于浓茶。

7. 古人对茶的美称

唐宋时则因有专业学校,把对某 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为“博 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故隋唐以前,博士都 必须是学问渊博,或精通一门的学者才能胜任,虽然官位不高,但其社会地 位比较高。

但宋朝以后,博士的名位则日渐下 滑,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人员也称为“博 士”。 如卖酒的人或酒家的侍者,称为“酒博士”;而会做面食的厨师,则被称为 “磨博士”;对茶馆的主人或伙计就称 呼为“茶博士”,这里的茶博士原是指 会煎茶、精通茶艺之人。

8. 古代对茶叶的别称

在“茶”这个字确定之前,表示茶这种植物的字有好几个,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荼”字。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中唐之前“茶”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不止表示茶叶,还有其他的意思。陆羽在《茶经》中,统一将“荼”去掉一横,写为“茶”。

随着茶叶的种植、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二、茗

茶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在对茶的文学创作中就产生了茶不一样的说法。例如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再如宋代苏轼有诗曰:“从来佳茗似佳人,欲把西湖比西子。”因此喝茶也可以说是品茗。

三、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竹里品茶。于大自然中享受天地灵气,古人一直将此视为雅致之事。

四、不夜侯

茶有着提神醒脑的作用,睡前饮茶夜不能睡。故胡峤在《饮茶》中表示:“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这里的不夜侯也是茶的雅称,是人们对茶物质功效的戏称。

五、清风使

宋陶穀的《清异录·茗荈》记载:“ 大理 徐恪 见 貽卿信 锭子茶,茶面印文曰‘玉燀膏’,一种曰‘清风使’。”因此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著名的《七碗茶诗》中写到“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也印证了前面的说法。

六、涤烦子

唐代施肩吾有诗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这里作者把茶和酒作比较,认为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喝酒可忘忧,受到极高的赞咏。

七、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记载:“沾牙旧姓余甘氏。”

八、龙芽凤草

古时喝茶过程不似如今这般简便,较为繁琐。宋代吴潜的《遏金门·和韵赋茶》有云:“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意思就是为烹一杯香茗,要许多环节,尤其煮汤,更需一丝不苟,缓缓烹煮。

9. 古代对茶叶的美称有哪些

1. 云华

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2. 云腴

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3. 不夜侯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4. 余甘氏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

5. 水豹囊

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

6. 仙芽

对茶的美称。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7. 玉爪

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8. 玉芽

上等的芽茶美称为“玉芽”。

9. 甘草

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10. 鸟嘴

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11. 先春

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12. 阳芽

对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13. 冷面草

对茶的喻称。

14. 鸡苏佛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15. 金叶

对茶的美称。

16. 苦口师

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

17. 乳茗

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18. 茶枪

对茶的喻称。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

19. 茶旗

对茶的喻称。茶叶泡开后如一面面小旗,故称。

20. 茗饮

对茶的雅称。唐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瓮无谢玉为缸。”

21. 瓯蚁

本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

22. 香茗

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23 . 蔎

茶的古称。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24. 荼

苦茶。

25. 荈

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

26. 涤烦子

茶的拟人戏称。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27. 森伯

对茶的拟人称谓。

28. 雀舌

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

29. 晚甘侯

茶的拟人戏称。

30. 瑞草魁

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31. 酪奴

茶的拟人戏称。

32. 橄榄仙

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

33. 槚

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

34. 碧霞

对茶的美喻。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10. 古代形容茶叶

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中,俗事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雅事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雅俗,中国人的生活都无法缺少茶。

喝茶除了解渴,在古代更是一件风雅之事。诗与茶是中国文化的一道奇观。茶给诗人清思助兴,诗人也给茶传神写照,因此,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茶诗。内容广泛,极大丰富了中华的茶文化。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诗人最爱茶的香气,茶的香气在诗人笔下余味无穷,让人飘然若仙。

古人认为兰花的香气具有王者气质,因此很多诗人也用兰香来形容茶香。

王禹偁称赞茶香为 “香袭芝兰关窍气” ;

范仲淹赞美茶之香为“斗茶香兮薄兰芷”;

唐代诗人李德裕描述茶之香时写道:

“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则这样形容茶香: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则认为,茶不仅能让人肌骨生香,它本身就是一个通体生香的美人: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东坡先生可谓别出心裁,其香袅袅、韵味无穷、空灵别致,非佳人而无可比拟,贴切之极。

采茶是一年中最辛劳,但也最欣慰的工作,在漫山遍野的茶香中,采茶不仅是茶农的乐事也是一些文人的雅事,

对于采茶这一艺术化的劳作场景,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众多诗词来歌咏、赞赏。

唐代温庭筠在《赠隐者》一诗中描写采茶时写到:

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

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

宋代陆游《初夏喜事》写到:

采茶歌里春光老

煮茧香中夏景长。

明代高启曾经这样描写采茶: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唐代杜牧有这样的采茶诗句: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唐代皇甫曾写了一首《陆鸿渐采茶相遇》,诗里说: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其中的隐逸之趣,给采茶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层美学色彩。

卢仝痴迷饮茶,并做了备受茶人推崇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此诗把饮茶之妙写得淋漓尽致,连苏东坡都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从某种意义上说,茶是中国文人心间的一股清泉。

白乐天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杜耒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无论是冬雪暖室中温酒相待,还是寒星冷夜里煮茶当酒,都为生活晕染了一层雅致的趣味与浪漫的情调。

无论是“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或者是郑板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文人的杯中永远荡漾着茶之性灵。

如今,只要有购买能力,茶叶茶具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样的都可买到。但古人喝茶的那番雅趣,新泉活火、松风竹炉、隔篱相呼、烹雪煮茶的那份诗情话意,却令人难以追寻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