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因子,介绍一类你最喜欢的茶
一般而言,审评时茶与水的比掌握在1∶50至1:60之间,即每泡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180毫升比较适合。
按茶叶感官评审标准的做法,样茶3克用150ML水,毛茶5克用250ML水。不过,我们品饮六堡茶,跟审评不同。不同的茶,特别是不同年份不同品质的茶,其投茶量也不同,而且,我们平日品茶时,冲泡的时间不是审评的“5分钟”。
一般六堡的熟茶,茶水比在1:25,六堡生茶的茶水比在1:40,一般250毫升的壶熟茶一般投10克,生茶投6克多即可,这样比较好控制茶的浓淡。
2. 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因子介绍绿茶
谢邀!茶叶的感官审评是非常简单便捷的方法,只是对专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当然实验数据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只是需要耗材、专业设备等,成本要更高,需要的时间周期也较长。目前茶行业内还是以感官审评为主的。
3. 2018年5月1日起新的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标准启用
不同的茶叶等级分类办法也是不同的,茶叶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滋味醇厚度、汤色、叶底来分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茶叶的等级划分。茶叶的等级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特级、1级、2级、3级....9级,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4. 茶叶感官审评的因子有
1. 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 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2. 二 - 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 员挑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3. 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 法。4. A- 非 A 检验法:鉴评员学会了识别样品 A 以后,再将一系列样品提供给鉴评员。这些样品有 A 和非 A ,要求鉴评员指出那些是 A 和非 A 的检验方法。5. 五中取二检验法: 同时提供五个以随机顺序排列的样品, 其中两个是一种类型, 另外三个是一种类型, 要求鉴评员将这些样品按类型分成两组的一种检验方法. 6. 选择检验法:从三个以上的样品中选择出一个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样品的检验方法。7. 配偶检验法:把数个样品分成两群,逐个取出各群的样品,进行两两归类的检验方法。8. 排序检验法:比较数个样品,按指定特性的强弱或程度排出一系列样品的方法。9. 分类检验法:鉴评员评价样品后,划出样品应属的预先定义的类别的检验方法。10. 评分检验法:要求鉴评员把样品的品质特性的数字标度形式来评价的检验为法。2 11. 成对比较检验法:把数个样品中的任何两个分别组成一组,要求鉴评员对其中任意一组的两个样品进 行评价,最后把所有组的结果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数个样品的相对评价结果的检验方法。12. 评估检验法:由鉴评员在一个或多个指标基础上,对一个或多个样品进行分类、排序的方法。13. 简单的描述检验法:要求鉴评员对构成样品的特征的各个指标进行定性描述,尽量完整的描述出样品 品质的检验方法。14. 定量描述和感官剖面检验法:要求鉴评员尽量完整的对形成样品感官特性的各个指标强度进行评价的 检验方法。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答:( 1 )感觉的适应现象或称疲劳现象;( 2 )感觉的对比现象;( 3 )感觉的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 ( 4 )感觉的掩蔽现象;( 5 )感觉疲劳和心理作用对感觉会产生影响;( 6 )感觉判断具有相对性 1. 食品的感官因素有哪几个? 答:( l )外观:(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情况);( 2 )气味/香气/香味(嗅 到的是气味,食物的气味叫香气;化妆品和香水,可叫香味);( 3 )均匀性和质地(用嘴来获得, 但不是味觉,它包括粘稠性;均匀性、质地;如液体、半固体和固体);( 4 )风味(包括以下组 成部分:香气、味道化学感觉因素,涩、辣、凉、金属味道等);( 5 )声音(与食品的硬度、脆 性有关,如薯片、锅巴、饼干等) 2. 感官检验中要求感官评价人员做到哪几点? 答:( 1 )实验要重复多次,降低误差;( 2 )每次实验使用多个品评者,一般在 20-50 之间; ( 3 )要对参评人员进行筛选;( 4 )对感官评价人员要进行培训。3. 简述感官的相互作用。答:( l )食品的风味-是味觉与嗅觉的结合,并受质地、温度和外观的影响; ( 2 )化学刺激对风味的影响(汽水、啤酒);( 3 )视觉对风味的影响 4. 简述样品的编号原则。答:( l )数字编号采用三位随机数;( 2 )字母编号避免按顺序编号;( 3 )同次试验编号位数应该一 致;( 4 )同一个样品应该编多个不同样的号;( 5 )同一个品评员拿到的样品不能有相同的号 5. 简述鲜乳(原料乳)感官检验的内容 答:色泽检验—— 乳白或稍带微黄;组织状态检验——有无凝块、沉淀;气味检验——乳香味;滋味 检验——乳纯香,可口而稍甜。6. 简述各种食品品质与人类的五官感觉的对应关系 答:食品外观与人眼睛的视觉相对应;食品的香气(香味)与人的鼻子的嗅觉相对应;食品的风味人的 嗅觉和味觉相对应;食品的均匀性和质地与人的嘴、手的感应相对应;食品的脆性与人耳的听觉相对应。
5. 茶叶感官审评六大因子
茶叶二级好于三级,茶叶根据感官品质、采摘嫩度等因素,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分级的因素有,条索、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多个维度,其中特级综合品质较高,而三级四级较低。
像黄山毛峰也有所谓的级别。黄山毛峰分六个等级,黄山毛峰分特级一等、特级二等、特级三等和一、二、三级。
特级的黄山毛峰,以一芽一叶、二叶初展的新梢的鲜叶制成品质优良,白毫显,分量重。
6. 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因子介绍乌龙茶
不是乌龙茶都有烘焙味,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质最次的一类。它的制作方法与下一种相同,但原料梗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档鲜叶,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带有粗老气味。如果按常规方法烘干,不烤出老火味,就相当于绿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的。
这类茶尽管采用高温烘焙,其所带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质最差。在审评青茶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带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能按红茶、绿茶要求,将之评判为老火茶、次品茶。其实,青茶的老火香是属正常香气,它是制茶过程中一种补救技术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质。
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新发展
363普洱茶审评法,首先对茶的外观(饼、砖、沱等)做出评分,然后在各阶段相应对茶品的汤色、气息、味觉、触感以及韵味做出评价,同时对于各阶段茶汤表现做出对比,最后对湿茶叶底评价,完成所有感官审评项目。
把触觉从原来的滋味中提出来作为一个因子、把越陈越浓越香密切相关的耐泡度单列为一个因子,是“363普洱茶审评法”与五因子评茶法最大的区别。
8. 茶叶感官审评因子有哪六个
绿茶泡开后沉下去好。
不同的茶叶,性质不同比如龙井茶,因为是扁的,所以容易漂在水面上。所以一般采用下投法冲泡(先放茶叶后放水),这样就不易漂在上面了。
碧螺春做的比较细紧,采用上投式冲泡(先加水,最后放茶叶)茶叶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要比较好坏,只有在同种茶叶,同样的方式去对比才可以。一般来讲,茶叶轻的为次、重的为佳,我们叫身骨重,结实,内含物质丰富。
以龙井为例,都采用上投法来比,先沉的相对要好,久久不沉的要次一点。另外,我们以轻重来判断好坏时还有种方式。就是看容积比。同等重量,比体积;体积越小越好。同等体积,比重量;重量越重越好。
审评茶叶的优劣,目前仍然以感观为主,理化检验为辅.感观审评鉴定法,是以人的视,嗅,触觉等感官,视其外形,叶底和茶汤的色泽,尝其滋味,嗅其香气,综合提出审评意见.理发审评鉴定法,是以各种仪器测定茶叶内含的水分,灰分,茶末比例和紧压茶的含梗量.在审评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9. 茶叶感官审评的因子有哪些
安吉白茶标准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制定。
本标准代替并废止DB33/T 377.1~.4-2002《安吉白茶》。
本标准与DB33/T 377-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 17924-1999对标准文本结构作了调整和修改。
正文及附录A为强制性条文。
将DB33/T 377.1-2002、DB33/T 377.3-2002两部分标准内容简化后与DB33/T 377.4-2002合并成本标准,DB33/T 377.2-2002改为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要求。
修改了"安吉白茶定义",增加"白叶一号""精品""龙形""凤形"的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产品的分类,将产品分为龙形、凤形两类。
产品分级改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四个等级,同时相应增加了感官品质指标。
理化指标中水分、水浸出物分别修改为≤6.5%、≥32%。
取消原标准卫生指标中"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氰戊菊酯"的限量要求。
增加了感官品质审评、方法、判定规则、包装容器和材料的具体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吉县农业局、安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建红、官树春、张乐琴、杨美红、陈有才。
本标准所代替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377-2002.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安吉白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吉白茶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安吉白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20-2003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2002 茶 取样
GB/T 8304-2002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2002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2002 茶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2002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 8321.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检验规则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评审通用方法
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国家质检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位于北纬30°23'~30°52',东经119°14'~119°53',即浙江省安吉县所辖行政区域。见附录A。
4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4.1
安吉白茶
产自本标准第3章范围内,采自"白叶一号 "茶树鲜叶,经加工而成并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的茶叶。
4.2
白叶一号
灌木型,中叶类,主干明显,叶长椭圆型,叶尖渐突斜上,叶身稍内折,叶面微内凹,叶齿浅,叶缘平,中芽种,春季新芽玉白,叶质薄,叶脉浅绿色 ,气温>23℃叶渐转花白至绿。
4.3
精品
条直显芽,芽壮实匀整,嫩绿,鲜活泛金边,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醇甘爽,叶白脉翠,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
4.4
凤形安吉白茶
按条型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安吉白茶。
4.5
龙形安吉白茶
按扁型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安吉白茶。
5 要求
5.1 自然环境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地势由西南崛起向东北倾斜,中部低缓,构成三面环山,东北开口的箕状盆地。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5℃,平均无霜期226d;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约1510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h。区域内山地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73%,森林覆盖率达69%;多为山地丘陵红黄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4.5~6.5。
5.2 品种
无性系茶树良种白叶一号。
5.3 苗木
苗木插穗应来自于白叶一号母本园,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苗高 cm茎粗 mm根长 cm着叶数 片一级分枝数目苗木纯度检疫性病虫害
Ⅰ>30>3.0>12>81~2100%不得检出
Ⅱ30~203.0~1.812~48~61~0100%不得检出
Ⅲ<20<1.8<4<6099%不得检出
5.4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参见附录B。
5.5 茶叶采摘
5.5.1 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
5.5.2 采摘要求
按标准适时采摘 ,不采病虫叶,不采冻伤叶。
5.6 茶叶加工
5.6.1 加工环境与设备
加工环境与设备应符合DB33/T 479-2004 的规定。
5.6.2 加工工艺
5.6.2.1 凤形安吉白茶
加工工艺为摊青→杀青→理条→搓条初烘→摊凉→焙干→整理。
5.6.2.2 龙形安吉白茶
加工工艺为摊青→青锅→摊凉回潮→辉锅。
5.7 技术指标
5.7.1 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龙形安吉白茶、凤形安吉白茶两类。
5.7.2 产品分级
产品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共四个质量等级。
5.7.3 感官品质
感官品质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感官品质
级 别:外 形
汤 色
香 气
滋 味
叶 底
龙 形、凤 形
精品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嫩绿显玉色,匀整,无梗、朴、黄片条直显芽,芽壮实匀整,嫩绿,鲜活泛金边,无梗、朴、黄片嫩绿明亮嫩香持久鲜醇甘爽叶白脉翠,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
特级扁平,光滑,挺直,嫩绿带玉色,匀整,无梗、朴、黄片条直有芽,匀整,色嫩绿泛玉色,无梗、朴、黄片嫩黄明亮嫩香持久鲜醇叶白脉翠,一芽一叶
一级扁平,尚光滑,尚挺直,嫩绿油润,尚匀整,略有梗、朴、黄片条直有芽,较匀整,色嫩绿润,略有梗、朴、片尚嫩绿明亮清 香尚醇厚叶白脉绿,一芽二叶
二级尚扁平,尚光滑,嫩绿尚油润,尚匀,略有梗、朴、黄片条直尚匀整,色绿润,略有梗、朴、片绿明亮尚清香 醇 厚叶尚白脉翠,一芽二、三叶
5.7.4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项 目指 标
水分(Moisture). %≤6.5
碎末和碎茶(dust and broken tea). %≤ 1.2
总灰分(Total). %≤ 6.5
粗纤维(thick fiber) %≤10.5
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 %≥ 32
游离氨基酸总量(free amino acids)(以谷氨酸计). %≥5.0
5.7.5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卫生指标
项 目指 标
铅(以pb计),(mg/kg) ≤5.0
氯氰菊酯,(mg/kg) ≤20
溴氰菊酯,(mg/kg) ≤10
顺式氰戊菊酯,(mg/kg) ≤2
氟氰戊菊酯,(mg/kg) ≤20
杀螟硫磷,(mg/kg) ≤0.5
氯菊酯,(mg/kg) ≤20
乙酰甲胺磷,(mg/kg) ≤0.1
每100g大肠菌群,(coliform bacteria).个 ≤300
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茶叶生产中使用。
2.检验项目可以根据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监督抽检工作需要调整。
5.7.6净含量允差
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检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取样
按GB/T 8302-2002审评规定执行。
6.2 感观品质评审
按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评审通用方法规定执行。
6.3 理化指标
6.3.1 水分
按GB/T 8304-2002规定执行。
6.3.2 灰分
按GB/T 8306-2002规定执行。
6.3.3 粗纤维
按GB/T 8310-2002规定执行。
6.3.4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2002规定执行。
6.3.5 碎末和碎茶
按GB/T 8311规定执行。
6.3.6 游离氨基酸总量
按GB/T 8314-2002规定执行。
6.4 卫生指标
6.4.1 铅
按GB/T 5009.12-2003规定执行。
6.4.2 联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
按GB/T 5009.146-2002规定执行。
6.4.3乐果、敌敌畏、杀螟硫磷和喹硫鳞
按GB/T 5009.20-2003规定执行。
6.4.4大肠菌群
按GB/T 4789.3-2003规定执行。
6.5 净含量
按JJF 1070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7.1.1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全面考核,即对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进行检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差异较大;
--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7.1.2交收(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交收(出厂)前,生产单位应进行检验.交收(出厂)检验内容为感官和标识。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的产品方可交收(出厂)。
7.2 组批
产地抽样以同期加工、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茶叶为一个检验批次。市场抽样以同一产区、同一规格、同一厂家、同一销售单位的产品为一个检验批次。
7.3 抽样方法
按GB/T 8302-2002规定执行。
7.4 判定规则
7.4.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技术要求的产品,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7.4.2 凡劣变、有污染、有异味或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3 除卫生指标外,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指标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应在原批产品中加倍取 样复验,复验中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感官指标不符合明示质量等级,但符合次一级要求的,判定该等级合格;按次一级仍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4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规定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8.1.1获得批准的企业,可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8.1.2产品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的规定。
8.2 标签
安吉白茶销售的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8.3 包装
包装容器和材料应符合SB/T 10035-1992的规定。
8.4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应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5 贮存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或冷藏,库房温度以5℃至8℃为宜,仓库周围应无异气味污染。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栽培技术
B.1定植
B.1.1 时间
a)春季定植:2月中旬~3月上旬。
b)秋季定植:10月下旬~11月下旬。
B.1.2 密度
a)单条播:行距13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3株,每公顷苗数4.5-5万株。
b)双条播: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每公顷基本苗数6~7.5万株。
B.1.3 底肥
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底肥,每公顷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30t~50t,加饼肥1.5t~2.0t,施后覆土,间隔半月后种植。
B.1.4 栽种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定植穴,现开现栽。栽植时覆土至根颈处,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
B.2 树冠管理
B.2.1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剪口离地15cm~20cm;第二次在定植后一年进行,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第三次在春茶后进行,在前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cm~15cm。
B.2.2 深修剪
深修剪每年进行1次,时间宜在春茶后(4月底-5月上旬)进行。离地40-55㎝修剪。
B.2.3 重修剪、台刈
对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或台刈,时间应在春茶后及时进行。
B.3 肥培管理
B.3.1 耕作
a) 深耕:每年或隔年的9月-11月对茶园行间土壤进行深耕一次,深度20cm~30cm。
b) 中耕:每年进行两次中耕,深度10cm~15cm。
B.3.2 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此外夏初至秋末在茶行间铺草,减少杂草生长,每公顷铺草15t~20t。
B.3.3 施肥
B.3.3.1 时间
追肥时间分别是2月中下旬(幼龄茶园),5月上旬,6月上旬~8月上旬,基肥时间为9月下旬~10月中下旬。
B.3.3.2 施肥量
a) 幼龄茶园施肥以氮为主,促进树冠面的形成,用量见表B.1。
b) 生产茶园
施肥情况视土壤肥力和产量而定,干茶产量<400kg/km2时,氮、磷、钾三要素的用量:氮为100kg,磷为30kg,钾为20kg。
表B.1 幼龄茶园氮、磷、钾三要素用量 kg/km2
树龄氮磷钾
1~220~4515~257~15
3~445~9025~454~10
B.3.3.3 茶树是忌氯作物,严禁使用含氯混(复)合肥。
B.4 主要病虫害防治
B.4.1 安吉白茶主要病虫害有茶尺蠖、茶蚜、黑刺粉虱、茶叶螨类、茶赤叶斑病、茶芽枯病等,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见表B.2.
表B.2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
茶尺蠖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喷施茶尺蠖病毒剂应掌握在1龄~2龄幼虫期,气温<23℃,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农药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除虫脲。
茶黑毒蛾第一代幼虫量4头/m2以上;第二代幼虫是7头/m2以上。3龄前幼虫期Bt制剂、苦参碱、敌敌畏、联苯菊脂、除虫脲。
假眼小绿叶蝉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白僵菌制剂、鱼藤酮、吡虫啉、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茶橙瘿螨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头~4头,或指数值6~8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茶丽纹象甲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成虫出土盛末期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茶毛虫百丛卵块5个以上3龄前幼虫期杀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
黑刺粉虱小叶种2头/叶~3头/叶,大叶种4头/叶~7头/叶卵孵化盛末期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
茶蚜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吡虫啉、辛硫磷
茶小卷叶蛾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代、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1、2龄幼虫期敌敌畏、Bt制剂
茶细蛾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潜叶、卷边期(1龄~3龄幼虫期)苦参碱、敌敌畏
茶刺蛾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2、3龄幼虫期参照茶尺蠖
茶芽枯病叶罹病率4%~6%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表B.2(续)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
茶褐色叶斑病低温高湿性病害,叶罹病率6%气温在15℃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叶发病率>6%,11月至翌年3月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
茶赤叶斑病高温干旱性病害,叶罹病率6%5-6月开始发生,7-9月最盛,叶罹病率6%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
茶炭疽病叶罹病率6%梅雨季节和秋雨期发病较重,适宜温度20-30℃,相对湿度>80%,叶发病率>6%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B.4.2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见表B.3。
表B.3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使用剂量 g(ml)/667m2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80%敌敌畏乳油75~100800~10006喷雾1次
40%乐果乳油50~751000~150010喷雾1次
50%辛硫磷乳油50~751000~15003~5喷雾1次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5喷雾1次
2.5%联苯菊酯乳油12.5~253000~60006喷雾1次
10%氯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7喷雾1次
2.5%溴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5喷雾1次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3000~40007~10喷雾1次
90%巴丹可溶性粉剂50~751000~20007喷雾1次
15%速螨酮乳油20~253000~40007喷雾1次
20%四螨嗪悬浮剂50~75100010a喷雾1次
0.36%苦参碱乳油7510007a喷雾
2.5%鱼藤酮乳油150~250300~5007喷雾
20%除虫脲悬浮剂2020007~10喷雾1次
99.1%敌死虫2002007a喷雾1次
Bt制剂(1600国际单位)7510003a喷雾1次
茶尺蠖病毒制剂 (0.2亿PIB/MI)5010003a喷雾1次
茶毛虫病毒制剂 (0.2亿PIB/MI)5010003a喷雾1次
白僵菌制剂(100亿孢子/g)1005003a喷雾1次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10020010a定向喷雾
20%克芜踪水剂20015015a定向喷雾
41%草甘磷水剂150~200150~200采摘时不宜使用喷雾
45%晶体石硫合剂300~500--采摘时不宜使用喷雾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75000800~100010喷雾
表B.3(续)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使用剂量 g(ml)/667m2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1001000~150010喷雾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喷雾
a 表示暂行执行的标准。
B.4.3 严格按照GB 4285-1989、GB/T 8321.1-7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B.4.4 非生产季节宜选
10. 简述茶叶审评因子与审评过程
一、茶多酚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名抗氧灵、维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其为不定形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它的主要成分为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二、茶氨酸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味。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变动。茶氨酸在干茶中占重量的1%-2%。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茶氨酸含量约为新茶的1~2%左右,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