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文化节的由来?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文化起源也颇有内涵。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白茶的文化起源。
白茶的文化起源
东汉
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
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唐朝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朝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存了二年白茶的复焙要求?
白茶复焙要求:
复焙,即重复烘焙。白茶的工艺是晒干和烘干,而白茶的复焙则是在白茶烘干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让它经历一次烘干的过程。成品白茶的第二次或第二次以上的烘干,就叫做复焙。那什么样的白茶才需要进行第二次烘干呢?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第一次烘干时没有达到有效干度的茶,放置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香气和汤水达不到标准,又或是茶叶的香气变弱,汤水变稀,这时就会进行第二次烘干。这两次烘干之间的时间间隔不会太长,可能就一两个月,就看主人什么时候发现茶叶没烘干透,品质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情况就是烘干后放了较长的一两年后发现茶叶受潮跑气,茶梗发软,香气也变成了重发酵的味道,生出异味。有些商家舍不得这些存坏了的白茶,但茶已变味,无法卖出,就把茶送回厂里复焙。将烘干机调到合适的温度和合适的时间,让茶里的水分蒸发,达到合适的干度。并且这合适的干度是这批白茶的主人想要它达到的干度。陈年白茶复焙,必定达不到新茶烘干后那样的干度,如果那样的话就会把白茶这些年所陈化积累出来的物质、香气和稠度都带走,老茶的韵味就没了。
复焙对茶叶的品质有影响吗?
复焙过的白茶比正常的未复焙过的白茶多经历了一次烘干,虽然可能是稍微提一下香,时间短,温度低,但却也是一番折腾。如若是放置了一两个月后发现没烘透的新茶拿出来复焙,那对茶叶的品质影响还算小。复焙之后放置几年,香气和内含物质还是会重新聚集起来,与正常白茶的差别还是比较小的。若是受潮还未超过一个月便发现变味变质的陈年白茶拿出来给优秀的制茶师复焙的话,能得到迅速而较好的修复,影响也是较小的。可若是受潮超过半年才发现变味变质发酵严重的,已经生出类似酸梅味霉菌味等异味,那再优秀的制茶师,也无法保证能将这茶恢复如初。
如何判断一款茶是否经过复焙?
上文也说过了,复焙对于新茶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所以要辨出它是否复焙相对较难。但要辨出老茶是否复焙就会简单一些,无需借助复杂工具,只需我们的鼻子就行。凑近茶叶深吸气,若闻到茶叶中有发酵过的味道、异味或有一些不属于茶叶本身的气味,不过茶叶摸起来不湿不软,不像受过潮,相对还比较干燥,那复焙过的可能性就很大。白茶的干茶香最能真实反映茶叶的状态,好茶闻起来干爽,带毫香和植物天然的香气,而发酵过的茶,带酸梅味烟味霉味。那复焙过的茶,能不能通过颜色和外观看出来?这有些困难,每一批复焙的白茶,它的受潮程度和需要复焙的时间长度以及温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茶要重新烘干一次,有的却只需蒸掉轻微的水分。这不同的温度和时长,对茶叶的颜色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复焙是一种补救措施,我们无需抵触。新茶复焙,是前期技术不到位,进行复焙对茶叶的品质影响不是很大,后期储存良好,依然可以转化出没有复焙前同样的香气与滋味。陈茶复焙则要看制茶师的技术,若是受潮轻微,制茶师技术又好,在精心复焙后,等茶再陈化个两三年,又会聚合出两三年老茶该有的药香和陈香。
复焙,对白茶来说,是第二次烘干。
什么样的白茶才用得着第二次烘干呢?在现实中,被复焙的白茶,通常是以下两种:
1.第一次烘干时没有达到有效干度的茶,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品质不行,香气和汤水达不到标准,或者茶叶香气变弱,汤水变稀,便会进行第二次烘干。
这种情况下,两次烘干之间的时间间隔,不会太长。
也许就三两个月,更短的可能就一个月左右。
关键看主人什么时候发现茶叶没烘干透,什么时候品质发生了变化。


2.烘干后放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有可能是一年,也有可能是两年。
然后,发现茶叶受潮了,跑气了,茶梗发软,香气也变成了重发酵的味道,生出储如酸梅味、巧克力味、梅子味、霉臭味等多种怪味的白茶。
如果是村姑陈遇上这种情况,必是当机立断,把存坏了的白茶果断地扔掉了。
然而,有很多人,舍不得这些存坏了的白茶,不愿意与它们的缘份从此终了,但茶又变味了,卖不出去,于是,就想到了把茶送回厂里复焙――用烘干机,调到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时间,让茶里的水分蒸发,达到合适的干度。
在这里要特别注明,村姑陈所谓合适的干度,并非是国标的8.5%,以及福鼎官方倡导本地茶厂达到的7%,而是这批白茶的主人,想要它达到的干度。
陈年白茶复焙,必不会达到新茶烘干的干度,如果那样,则会把陈化这些年所陈化出来的物质、香气和稠度,一并带走,老茶的韵味,将荡然无存。
为了这茶复焙后仍然可以达到销售的目的,必要的陈茶韵味,是一定要保留的。


存了两年的白茶如果想复焙,起码要做到茶没有受潮发霉。